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55分,50分作文+5分卷面书写) 你航海远行过吗?当航船缓缓离开起点时,...

作文(55分,50分作文+5分卷面书写)

你航海远行过吗?当航船缓缓离开起点时,我们喜悦、兴奋、憧憬;当航船抵达终点时,我们却莫名地失落。尽管这一路过程中充满着荆棘、危险和恐惧,但是我们真的在乎的不一定是结果,而是那个充满幻想与美景的过程。或许,这就是生活。

上段文字中引发你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什么经历呢?请以过程的魅力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注意卷面书写整齐,不得套作抄袭。

 

过程的魅力 结果和过程两兄弟相约去登山望着耸立于云端的巍峨的山峰,二人都在摩拳擦掌未等过程说“开始吧!”,结果已经“噌噌噌”蹿起多高过程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摇了摇头,迈开了第一步山道真美!嫩绿的野草摆动着腰肢,五色的野花眨动着眼睛,如盖的树冠撑起了巨伞,翩飞的蝴蝶跳起了舞蹈……过程一开始就陶醉了,真的不想移动脚步而结果呢,并没有被大自然创造的奇迹所吸引,他把目光紧紧盯着峰顶,对他来说,只有登顶,别的什么都不重要了 “快点,过程哥哥!还磨蹭什么呢,我们离山顶还早着呢!”性急的结果回头喊了一声,继续往上攀登 “结果弟弟,你何必那么急躁呢!你瞧,这一路的风景,多么赏心悦目啊!它们不能挽留你欣赏的目光吗?”过程很不理解地望了望结果的背影 “来不及了!我们的目标在山顶呢,那里美不胜收你没听古人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结果仍然目视山顶,马不停蹄他把小草的轻声问候冷漠在身后,把百花擂台赛的盛景抛弃在一边,他甚至为了走近道不惜踩坏了蚂蚁的家园 过程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把目光转向了一路的风景“哗——”一道瀑布从天而降,过程情不自禁地吟出“疑是银河落九天”;“唿——”一只苍鹰直上苍穹,过程忘其所以地惊叹“大鹏展翅九万里”;猛然间一方怪石突兀眼前,过程惊诧莫名地高呼“信造化之尤物也”……过程就这样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侧耳谛听,时而深深呼吸,时而依石冥想,他太兴奋了,他真想高声歌唱,他真想尽情跳舞,他真想变成绕山穿行的一缕风 而结果呢,依然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向上攀登,终于他喘着粗气爬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山顶此时,他满眼的都是鲜花,弥耳的全是掌声,他陶醉在登顶的荣耀中可是,当他面对迟到山顶的过程的提问时,只有一脸倦容与诧异 “你接受到树木的邀请了吗?”“没有”“你参加百鸟音乐会了吗?”“没有”“你欣赏到了大自然雕塑的奇松怪石了吗?”“没有”“你收到了大山赠送给你的风纱巾了吗?”“没有”…… 过程和结果两兄弟站在山顶若有所思 “结果固然令人向往,但是过程更富有魅力”一个声音从山的那边飘来 简评:这是一篇颇有创意的文章作者由题目中的“过程”,联想到与之对应的“结果”,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编写了一个“过程”与“结果”两兄弟登山的寓言故事,揭示了“结果固然令人向往,但是过程更富有魅力”这一人生哲理这样的虚写比实写更生动,更新颖,更引人入胜文章不枝不蔓,语言简洁且不乏文采,显示了作者较强的写作功底 【解析】 试题分析:不只是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注重的是结果,却忽略了过程,就像一些旅游者只顾着匆匆赶往目的地,而毫不在意沿途的美丽风景本命题的指导思想显然在引导人们对“结果”和“过程”作辨证的思考,提示人们把目光投向过程,去发现过程的无限魅力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泛指,即一切事情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特指,即具体的某件事的过程所以,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写,展示、阐发过程的魅力,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写,细腻描写过程的魅力至于选材,可以说空间无限,自己的,他人的,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可以在多中选优,以“魅力”动情,以“魅力”征服读者。 文题也为构思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从切身的体验着笔,可以写蓦然回首之间,突然深切地感受到了过程原来更充满魅力;从日常生活取材,可以写登山到达山顶可以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但沿途的瑰丽风景更让人流连往返;从成功者着眼,可以描述结果的掌声和鲜花固然令人惊羡,但是一路走来的过程更具迷人的魅力;征引古今中外的实例,可以阐述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有意义;探寻内在因果关系,可以追问“过程的魅力在哪里?”,用排比段的形式构篇;此外,还可以用“奥运冠军访谈”、“重结果还是重过程辩论”、“过程的独白”、“过程的日记”等独特的形式来写作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简述《大卫科波菲尔》中密考伯揭发希普罪行这一情节(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领略巫山    周涛

夜四点,船至巫山县。

巫山县城幽暗地踞于伸向码头的近百级石阶上,它用以迎接我们的是,这场堪称豪华的滂沱大雨。

这才不愧是云的窠穴、雨的卧室,否则哪里能下得这样豪华,这样浪费,这样不懂得节约和心疼?在深夜的淡黄光影里,无数的雨点直射江面,你眼见那江面就一耸一涌地升高了,增厚了;而高高的石阶就成了女人的洗衣板,一层层的水在上面摔打、撞碎,然后聚合成溪,从高阶上一阶一阶收不住脚地往下跌滚;山,黝黝地古怪,湿淋淋仿佛快泡塌了。

是夜宿于巫山县城,听夜雨低诉,闻隔壁鼾声,实在觉出一股潮湿凄凉,异地为客的滋味儿。

你就很容易地理解千年前赶考的秀才或赴任的官吏,因豪雨受阻,歇在这样一座长江边上的小小山城,夜半秉烛,孤馆吟诗,竟不料得了独具神韵的名句,大约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吧。那秋池,你可以想象为一个小池,也可以意会为整个长江或东海……千年后你又偶然遭遇这样的意境,馆驿大异、人事全非,雨却是同样的——豪华而著名的巫山云雨。于是那秀才品味出的滋味便自己走出你的唇舌之间,使你茫然不知此身与千年前赶考秀才相距有几尺之遥。你几乎觉得一伸手,就能拽住那人的袍子问:“君即义山先生乎?”只是不去拽,听任那秀才足声渐隐于雨声。

晨起立于楼上阳台,四顾皆山,山色青苍仿佛离得很近。正面那座山昨夜横卧雨中的沉沉黑影,现在露出真相,一条大鱼脊背似的横拱在那里,晴空之下,正有一大群含着阴影的大朵白云贴着山脊结伴飞渡。这就是巫山的云,难怪名闻天下了。它有一种超然世外而又贴近生活的气度,有一种笼盖着你而又关切着你的意味儿,还有一种主人翁的劲头儿和是风景又不像风景的自然态度。

而巫山县城的早晨,充满了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之声,山城小小,加上四面环抱着山,回声就格外大,和声的效果就特别好。这些朴素且充溢生命活力的喊声,有一种气息和魅力,能唤醒隐藏在人体深处的精力和生活欲望。它一点儿也不噪人,相反却能造成寂静和空旷的气氛。

这一天我们游览了小三峡的峡口——龙门口。

绝没有想到这峡口竟是如此气势夺人。

两岸峭壁之下紧紧夹着一条暴怒了的江,凌空一桥,衔通两峰。

先上桥,凌空俯瞰桥下,江水从狭壁中挤出来,有夺路而去的勇猛、劈山救母的气概。两岸危崖隔江怒视,像两个守关的大将互相埋怨对方放走了江流,却谁也不肯靠前一步。

然后下桥,立于岸边,桥已高不可及,江却骤然在眼前了。三两只游船,用铁链系于码头,随波涛颠荡起伏,如树不胜风力,顷刻即拔之而去。江中怒浪奔腾,目不可追,时有浪峰轰然立起,若江中有一怪物拱出,然后坍塌深陷,又再耸起。真奇景,大家无不喝彩!

立水边,水因暴涨而溢于脚下,随浪涛涌动而伸缩。年轻些的女子便与此巨兽做儿童嬉,逗着逗着就被迅速移动的水捉住脚,一声尖叫。那江水也不笑,唰,就被一往直前的主流拽回去,一眨眼不见踪影。水和水面目难分,谁知此水非彼水耶?

大家情绪甚高,或拍摄,或投掷石子,或静观怒浪。有人望见隔岸累石间有一小狗初试犬威,赶得几只老山羊四下逃窜,跳跃于乱石间,那小狗得意洋洋。那人就独自莫名其妙地笑起来。人问:“你笑什么?”他无法说明,因为那一幕好笑的情景已经过去了,诚如此浪一去不复返,谁也没法让它再退回去从眼前重流一次。  

第二天,我们乘船离开了巫山,沿长江而去。

(原文有删改)

1.5自然段引用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有何作用?(5分)

2.本文题目为“领略巫山”,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领略”到的主要内容。(6分)

3.从写作内容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部分。(6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一条大鱼脊背似的横拱在那里”,形象地描绘出巫山云遮雾挡、超然世外的气度。

B.鸡鸣犬吠之声使作者感受到朴素的生活气息,以动衬静,渲染出寂静和空旷的氛围。

C.文章第三段先总后分,远近结合,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出巫山雨水的滂沱和豪华。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巫山的雨、云、峡谷、江水、游人等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E.作者宿于巫山县城,听到夜雨低诉,命运多舛、人生无常的孤独苦闷涌上心头。

 

查看答案

名著背诵(6分)

1.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3.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来洗涤旧迹

4.携来百侣曾游,                

5.荆轲和而歌,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题乌江亭                           乌江亭

[]杜牧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是项羽自刎之处。

17、(1)上面两首诗歌从形式上都属于          ,内容上都属于           诗(2分)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却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②狱掾③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栎(yuè)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②蕲(qí):秦置蕲县,汉属沛郡。③狱掾(yuàn):狱曹的属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                      已:停止,结束

B.毋妄言,矣                    族:灭族

C.梁以此籍                      奇:奇特

D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谕:告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吾属皆且之虏矣

B.彼可取代也                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C.梁召故所知豪吏            度我至军中,公

D.不能办,此不任用公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

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

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4.翻译下列各句(10分)

(1) 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