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文章。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

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文章。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 有一次,爱因斯坦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 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这是一个尖端的问题,明可夫斯基表示要好好想一想日后予以解答。三天后,明可夫斯基告诉爱因斯坦答案。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们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对、对,正是这样!明可夫斯基说: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走过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要求:(1)请围绕上述材料立意,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告别昨天 追寻未来 ①红尘俗世中,得意时我们志得意满,忘乎所以,以至于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失意时我们怀忧丧志,怨天尤人,以至于愤世伤怀,一事无成。于 是,我们感到很苦,很累,很彷徨,很失意,很痛苦,而所有的这些烦恼,只缘于我们没学会告别昨天,总是对那成功的昨天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伤心 不如意耿耿于怀,使得宝贵的今天痛苦满溢,让得意或忧伤占据,并在浑然不觉中与未来失之交臂。因此,我们为了要创造更加灿烂的成功,必须告别 昨天,追寻未来。(点题段) ②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成功失败,酸甜苦辣。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一尘不变的,这些都是我们不断 面对的情景。人生也是如此。也许我们曾经踌躇满志,豪情万丈,想大展宏图,而生活的道路却总是磕磕绊绊,崎岖不平;也许我们乐于平凡,甘于淡 泊,向往宁静以致远,而生活的海洋却总不时扬起风浪。当成长的岁月又摄下一片片谜人的风景时,昨天的失意和辉煌,都将随着翻动的日历演译成今 天的回忆。昨天的所有也成为了历史,逐渐消失在生命的跋涉里 。(分析段) ③告别昨天,我们应该告别昨天的成功和辉煌,得意和喜悦,才能开创出更加靓丽的未来。(分论段1) ④当今影帝李连杰,曾经年少有为,20 出头刚刚出道,就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连续两年中国武术冠军,转入影视界迅速以数部武打片走红,面对事 业、名利、金钱、鲜花、美酒,他如日中天,忘乎所以。但离婚再婚,流言蜚语,事业的低谷使他保持了清醒。他深思后,选择了告别明天,继续选择 追寻明天。进军好莱坞,走向世界;开创“一元基金会”,大兴慈善事业,地震雪灾泥石流灾难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他的事业不断开拓, 他的英名也不断传扬。但相反的是,很多成功的人物沉迷于故去的成功,转入低俗的生活,张柏芝,陈冠希,杨钰莹,董文华等等,事业和名声一落千 丈,身败名裂,不能不让人深思和惋惜。(实例段1) ⑤我们应该告别过去的辉煌,因为那已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去不返,已变成历史不值得炫耀,“好汉不提当年勇”,一味地沉迷与自娱其中,只会导 致我们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荒芜今天的学业或者事业,而人生路漫漫,更大的成绩等待我们去创造,更多的果实等待我们去撷取。(深化分析段1) ⑥告别昨天,我们应该告别昨天的失败和挫折,忧伤和痛苦,才能开创出更加灿烂的未来。(分论段2) ⑦正当司马迁官运亨通时,一场厄运的到来,曾使他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因为李陵之祸,身遭腐刑。他痛苦,忧伤,愤怒,惊恐,面对厄运挫折, 他选择了告别昨天,为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他追天问地,静思熟虑,最终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作《史记》,流芳后世,彪炳史册。实际上, 遍观史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只有那些能够忘记昨天的厄运和痛苦的人,才能英名传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实例段2) ⑧如果昨天曾经遭遇的是坎坷,是失败,是悲痛,是泪水,是伤心,是忧患,我们决不应该让昨天的身躯陷入今天的泥潭,否则昨天的伤感,便会 腐蚀你今天的情绪,昨天的沉重、会羁绊今天的步伐,迷失前进的方向。“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阴霾,太多的风雨,人 必须要学会告别昨天的失落,调整心态,寻求那种顿悟之后的开朗、一种重负顿释之后的轻松、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才能更好的生活!(深化 分析段2) ⑨沉浸在昨天,结果只是沉沦,那是起飞的梦想不会孕育在昨日。告别昨天,并不是放弃和逃避,是对生命的珍惜和重新全释。 ⑩告别昨天的一喜一悲,一得一失。既然昨天已属于过去,我们就必须放弃昨天,向着今天明天未来积极奋进,让新的黎明抹去昨天的哀愁与喜悦, 重筑一片湛蓝的天空。让新的太阳再次普照充满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前程,让新的行动来重新谱写比昨天更灿烂、更辉煌的篇章。(回扣升华段) 【解析】 试题分析: 对上述材料内容的解读,可以这样立意:科学的光环常常惠顾那些具有开创精神和拓展意识的人们,而重复走他人的道路,是很难踩出脚印来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就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文字。

要求:1.扣住中国某个传统节日的特点写。 2.必须有描写、抒情、议论。 3.语言生动。4.两百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那时候杭州和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杭州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超山脚下,塘栖附近的居民,因为住近水乡,阡陌不广之故,所靠以谋生的完全是果木的栽培。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人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南,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 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                                                 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原文有删节)

1.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2.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的内容。(6)

3.请探究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6)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树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E.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后令人掩卷难忘。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2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歌(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答: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6)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释    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

  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

湾碕(qí):弯曲的岸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平生以为胜期          胜期:美好的愿望

B偕者二僧一客            偕者:同游的人

C.因诵苏赋十数句        举: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而东      旋:回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月下舟中仰视        仰观宇宙

B举诵苏赋十数句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既泊,命酒肴          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B.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C.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D.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4.翻译上文有关句子。(12分)

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4)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