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歌(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歌(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答: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6)

答:                                                                                        

 

 

1. 抒发了出塞戍守的士兵离家万里、有家难归的痛苦怀思。(2分) 2. 首句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诗人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感人!(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释    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

  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

湾碕(qí):弯曲的岸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平生以为胜期          胜期:美好的愿望

B偕者二僧一客            偕者:同游的人

C.因诵苏赋十数句        举: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而东      旋:回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月下舟中仰视        仰观宇宙

B举诵苏赋十数句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既泊,命酒肴          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B.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C.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D.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4.翻译上文有关句子。(12分)

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4)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近日刊登了一篇惊人的文章,文章指出,原先人们认为海产品对大脑最有益,多吃海产品可以提高人的智力,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研究发现,森林中的野果比如红莓苔子、黑莓果等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排在第一位;占据第二位的是蔬菜,其次才是鱼等海产品。

研究人员发现,红莓苔子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能与自由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的存在几乎破坏了对血管和心脏有极大破坏性的胆醇激素。黑莓果里面含有的抗氧化剂要相对少一些,但含有对视力和听力非常有益的成分。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菠菜能够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还可以防止认知能力出现问题。相比之下,鱼的作用就小多了,只有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的磷。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食品研究所教授波波夫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他们的研究发现,许多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蔗糖的蔬菜,对大脑的活动也特别有益。

但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如果认为只要吃了上述食品你就变得聪明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食品结构会引起营养的失衡,食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巧克力可以提高智力。的确,巧克力中含有一些对大脑有益的物质。研究发现,每天吃50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但这里所指的是黑色的苦巧克力。那些非常甜的、含有奶制品的巧克力含有大量糖,过多食用这样的巧克力会产生许多不良问题,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食品专家指出,在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习惯,每餐不能吃得太饱。饱满的午餐会

降低大脑的活动能力,出现所谓的食困现象,但紧张的工作与低能量的饮食也是不相容的。因此,最合理的方法是多吃一些蔬菜、豆制品和液体,但不是啤酒和浓茶。

科学研究还发现,其实大脑最好的营养成分是葡萄糖,大脑细胞需要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通常存在于谷物上、土豆和豆角中,桃子、香蕉和梨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研究人员指出,食品本身并不能提高智力。含有维生素B的食品,比如肉、鱼、花生等,可以帮助促进大脑思维的过程,消除疲劳。早晨吃上一个橙子可以一整天精神饱满。如果你不能利用这些食品恢复体质,还可以用合成维生素补充。但是要想开发智力,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学习、读好书,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交流。

                                                         (摘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蔬菜之所以排在鱼等海产品之前,是因为蔬菜比鱼等海产品含有更多的营养。

B.因为含有大量能与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所以红莓苔子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

C.黑莓果对心脏和血管的益处不及红莓苔子。

D.多吃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就能预防帕金森氏综合症的发生。

2.文中提到多种食品均对大脑有益,下列表述不能准确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红莓苔子、黑莓果都含有能破坏胆醇激素的抗氧化剂。

B.蔬菜中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

C.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的磷。

D.桃子、香蕉和梨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巧克力中含有不少对大脑有益的物质。每天吃50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

B.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多吃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

C.每餐不能吃得太饱,多吃低能量的食物,是日常饮食的良好习惯。

D.要想开发智力,关键还是要多吃野果之类的食物。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记载孔子及弟子们的言行。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论语》)

B.《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家》)

C.大卫科波菲尔的娃娃妻阿格妮丝是位娇生惯养的小姐,过不了苦日子,在她病逝后,大卫在海外闯荡数年归来后发现:和他一起长大的朵拉才是自己最理想的伴侣。(《大卫科波菲尔》)

D.《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误入圣迹区将被处以死刑时,爱斯美拉达挺身而出,答应与甘果瓦做四年名义夫妻,救了甘果瓦的命。(《巴黎圣母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最近这里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B.摇滚乐那强烈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C.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他的论文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评价。

D.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决不能高枕无忧而漠视前进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⑤④⑥    D①③②④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