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9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9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4.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6.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觥筹交错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砺”、“专攻”、“螯”、“鳝”、“觥筹”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竹叶:竹叶青酒。

1.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      ”,他的诗被称为           。(2分)

2.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徙之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且圮(坍塌)。给饥民粟,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诉讼)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给)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民大获利。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巡京辅,出疑者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宦人嘱巡抚檄取亲讯。幼学固不予,立杖杀之。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而,念己去,升必复肆,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县故土城,且圮           卑:位置低下,低矮

B.给饥民粟,修筑           俾:使

C.迁湖州知府,至           甫:开始

D.御史以                   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2分)

垦莱田八百余顷  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以员外郎巡京辅  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不惮荒废政务,全力抗灾,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D.陈幼学七十岁时,去职还乡,供养老母,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4.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译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

译文:                                                                             

3)已而,念己去,升必复肆,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5)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回中的护官符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足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权势者们侵吞民脂民膏、相互勾结的黑暗事实。

B.《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四句写的是薛宝钗,二、三句写的是林黛玉。

C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女娲炼补苍天之余石化成的神瑛侍者。

D.《红楼梦》里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此石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得换人形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意欲下凡,指的是贾宝玉。

B.《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弃舟登岸,作者就写了她的心理活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些描写反映了林黛玉那种寄人篱下的心态。

C.《林黛玉进贾府》从四个方面正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出场,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黛玉的纳罕,则从侧面表现王熙凤的与众不同。王熙凤的出场显示了她的张扬的性格以及在老祖宗面前受宠的程度、在贾府中的地位。

D.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是黛玉初见宝玉的心理活动。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