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草

刘翠婵

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暖和了。

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

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3.文章第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

 

1.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 2.稻草香甜(1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分);稻草温暖(1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分)。 3.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分)。 4.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手法的题目,散文的手法主要是表现手法和修辞,此题主要运用对比(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的手法和比喻(小得只有米粒大)、拟人(挤挤挨挨偎在一起)的修辞,描写的对象是“草”,特点是“竞相生长”的情景,答题时要答出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解释,最后点明效果。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首先找到答题区位,然后提取关键词语,分条作答,区位在第三段,关键语句为:“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段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文段的描写对象“野草”,特点是“破败”,“乐观”写的目的是突出村庄和村庄里的人们,才的命运就是村庄的命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探究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思路,本文草入手,写到“村庄”“村庄的人”,“村庄的命运”,找到作者对这些事物的看法也就找到答案。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3.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6.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7.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8.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必以处士为               法:标准,规范

B.卒而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乡里               赒:周济

D.乃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3分)(       )

以一布衣终于家    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因不复仕进

出谷万斛以粜      厚遗以遣之            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并按要求完成题目(5)

您的孩子从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迟了十个月零两天!站在江苏镇江某早教机构门前,张连夫妇看着这条广告标语,第一感觉是啼笑皆非。但看到其他父母都抱着不到两岁的孩子跑过去询问课程时,他们马上感觉到孩子起跑线上的紧迫感,仿佛不报早教,就注定落后了。而有着张连夫妇类似心态的年轻父母在国内其实并不少。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800003岁婴幼儿,全国早教市场空间总值约为500亿元。据记者调查,在盐城最小的早教学员出生仅33天。早教市场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壮大,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教育专家的反思。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1)  (不超过10个字)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早教市场发展壮大的两个主要原因。(4)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口占一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请你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内容为素材,精心撰写一下联。(4)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