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音像出版单位适应市场__,根据群...

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音像出版单位适应市场__,根据群众对录像制品特别是后电视、后电影产品需求的增长,适时增加了录像制品的出版。

创新能力不足,原创作品的减少,这不仅影响到音像出版行业的__发展,还将影响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贝多芬是一个比较穷的老外,还有梵·高,他们的伟大作品__下来,让我们记下这些伟大的名字,记住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A.需求     连续     留传   B.需求     持续     流传

C.需要     连续     流传   D.需要     持续     留传

 

B 【解析】 试题分析:需要:①应该有或必须有,②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需求: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连续:一个接一个 。持续:延续不断。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裨益      铤而走险     震惊中外     深为惋惜

B.惺忪      合盘托出     签字盖戳     脉搏微弱

C.传诵      金榜提名     罄竹难书     改弦易张

D.谩骂      矫揉造作     默守成规     迫不及待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zhào)唤    百)       慰(jiè)        面面相(qù)

Bzhí)拾     zhì)热     (jǐ)予        tàng)目结舌

C.干biě)     吸(shǔn)     摇)       qiè)而不舍

Dqiāng)害   不)       居(zhé)      自怨自à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的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会来  ——王洛宾《青春舞曲》

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结果每次都以以后结束但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李明博(韩国总统)《母亲》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王蒙

有些人总以自身为尺度。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们,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灿烂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之类的词。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才不成样子呢,直到过了很久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儿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下面,不可能各方面都一致。

我发现人的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父母饿了也劝孩子多吃一点儿,父母撑得难受了就痛斥孩子太贪吃。父母寂寞了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越发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讨厌,父母想读书了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发现孩子不爱体育。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看着孩子更不顺眼了。

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消极评价,究竟有多少是靠得住的?有多少是以己度量人度量出来的?反过来说,下一代人不是也以自身当标尺吗?当他们看到上一代人已经发胖、已经白发、已经少懂了许多新名词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失望啊。你怎么不想一想,老一代也大大地火过呢。英语里有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its own time.(每一条狗都有它自己的时代。)上了年纪的人与年轻人之间,多么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

我无意用简单的进化论观点来认定新的一代一定胜过上一代,但是至少,人们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生活方式直至价值观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高兴,认为它越变越好,它会变化;你不高兴,断定它越变越坏了,它照旧变化。你给以很高的评价,它要变;你评价极差,认为是一代不如一代,全是败家子,它也要变。

这里我不想轻率地对这种变化做出价值判断,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后人的变化中在得到进步得到崭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好东西,付出一些也许是太高太过分了的代价。但是想让下一代人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占据历史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教育或影响下一代的主动权,也才能赢得下一代人的信赖和尊敬。同时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

(选自《读者》2013年第6期)

1.为何作者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简要说说理由。

2.结合最后两段文字,说说年青人该如何应对社会的变化。

3.结合文本,谈谈年轻人是否有继承前人的必要?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

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

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

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选自《短小说》2012年第7期)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4分)

2.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6分)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的形象。(4分)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