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的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会来  ——王洛宾《青春舞曲》

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结果每次都以以后结束但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李明博(韩国总统)《母亲》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

 

没有“以后” 蔡莉 人们总习惯于在当下幻想以后,把现在自己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推给若干年后的自己。只可惜白云苍狗、世事变幻,谁又能够料想到若干年后的自己? 王熙凤在执掌贾府大权时,坏事做尽,黑钱赚尽,用贾府强大的势力帮自己掩护。她兴许想着要是以后真被查出来了,贾府还有贾元春这个贵妃王牌。所以,在一切还相安无事的时候,她便可以目无法纪,尽管嚣张,牟取她所需要的暴利。可谁能想到贾元春去世得那样突然,贾府这棵表面风光实际却不堪一击的大树暴露在世人面前,被人趁机给拦腰一刀砍断。 这让人不敢接受的事实,也是王熙凤不曾想过的,她的“以后”,在现实面前彻底崩塌。而这一切,也正是她一手造成的。 陆小曼与徐志摩相爱、结婚,本该是很幸福的,可她却在婚后仍不改婚前交际花的本性,在外面花天酒地,甚至吸毒。而她这一切消费,都需要靠徐志摩往返各地演讲,奔波劳累来赚取。陆小曼或许幻想着以后都有徐志摩赚钱养她,她便可以任性妄为,用她的青春来放肆。可是命运总是捉弄人,她的“以后”并未按照她所设想的进行。 她深爱的徐志摩,在奔赴某地演讲的途中,死于空难。而那时的陆小曼,在做什么,或许依然在挥霍徐志摩的钱,置身于一片莺歌燕舞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熙凤和陆小曼都是可怜的女人。王熙凤在牢房中死得凄凉,陆小曼的后半生在毒瘾和整理徐志摩的散文、诗集中度过,即使后来再婚,她也依然坚持在房中挂着徐志摩的遗照。 她们是否深深忏悔过?王熙凤最后被贾琏厌恶而病中无人照理时,是否想到被自己逼死的尤二姐?她的良心是否深深地受到了谴责?陆小曼最后是否想到因为自己的放任而蹉跎了那么多美好的年华,是否因此而深深地痛过心? 可惜岁月不饶人,时光总在悄无声息中向前奔走,不管你是否愿意。这个世界有太多事情不确定,不要放纵自己,不要将责任都推给以后。如果可以有一台时光机,穿梭于现在与未来,我们才可以知道以后的自己。只可惜这只是空想。如果王熙凤可以珍惜贾府的荣华富贵,安稳度日;如果陆小曼可以珍惜与徐志摩的爱情,过平淡的生活,那么,这世界上或许就会少两个悲剧。 可是,没有如果,也没有以后。 我们能看到的,是当下,是现在。珍惜现在快乐的自己,珍惜自己所爱的人。把握现在,让自己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让自己的人生少些遗憾。 不要去空想那不切实际的以后。没有以后,以后都掌握在现在自己还温热着的手里。 [点评]:文章一开头就扣住题意:人们总是习惯在当下幻想以后,却不知白云苍狗,谁又能够料到若干年后的自己?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分别是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现实生活中的陆小曼。与大部分考生仅围绕高中生活的单调,一心埋头学习,没有发现身边亲人的关爱等千篇一律的素材相比,这两个素材显得新颖,富有文学气息,而且能够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作者的观点。最后再次点题,整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 【解析】 试题分析:就材料而言,第一则可抓住“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第二则可抓住关键语句是“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为什么“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为什么会没有“以后”?这是审题的关键,我们可以做很多思维的扩展:因为岁月流走,时间不回头;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这样的“心态”是怎样的心态?是一种懒散,不把握当下,不珍惜今天,把责任推向未知的明天,逃避、推卸责任的心态。对待亲人如此,推而广之,对待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每个考生都可结合身边的现实进行感悟、思考,由此打开思路,进行立意。 “立意”大致有三:一是可以写对身边已逝的亲人、朋友的亏欠、愧疚之情(含对亲朋做下的某些事,或许下的却没有践行的诺言);二是可以写人生经验方面,如是否抓住机遇、把握好当下、珍惜今天的时间等体会;三是可关注社会现实,如写“保护环境,没有以后”,“保护文化遗产,没有以后”等。第一个角度适合用记叙文,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宜写成议论文。有了这些思考,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应该不难!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王蒙

有些人总以自身为尺度。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们,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灿烂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之类的词。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才不成样子呢,直到过了很久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儿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下面,不可能各方面都一致。

我发现人的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父母饿了也劝孩子多吃一点儿,父母撑得难受了就痛斥孩子太贪吃。父母寂寞了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越发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讨厌,父母想读书了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发现孩子不爱体育。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看着孩子更不顺眼了。

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消极评价,究竟有多少是靠得住的?有多少是以己度量人度量出来的?反过来说,下一代人不是也以自身当标尺吗?当他们看到上一代人已经发胖、已经白发、已经少懂了许多新名词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失望啊。你怎么不想一想,老一代也大大地火过呢。英语里有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its own time.(每一条狗都有它自己的时代。)上了年纪的人与年轻人之间,多么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

我无意用简单的进化论观点来认定新的一代一定胜过上一代,但是至少,人们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生活方式直至价值观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高兴,认为它越变越好,它会变化;你不高兴,断定它越变越坏了,它照旧变化。你给以很高的评价,它要变;你评价极差,认为是一代不如一代,全是败家子,它也要变。

这里我不想轻率地对这种变化做出价值判断,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后人的变化中在得到进步得到崭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好东西,付出一些也许是太高太过分了的代价。但是想让下一代人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占据历史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教育或影响下一代的主动权,也才能赢得下一代人的信赖和尊敬。同时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

(选自《读者》2013年第6期)

1.为何作者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简要说说理由。

2.结合最后两段文字,说说年青人该如何应对社会的变化。

3.结合文本,谈谈年轻人是否有继承前人的必要?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

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

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

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选自《短小说》2012年第7期)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4分)

2.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6分)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的形象。(4分)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小题2】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积跬步,            。                  (荀子《劝学》)

4.师者,           。                     (韩愈《师说》)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韩愈《师说》)

6.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释: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劲气:寒气。

1.“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4分)

2. 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身自请之而不肯,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勉强 

B焉能行之 女:你

C.赵襄王迎甘罗郊: 到郊外

D.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赍:借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        青取之

B.君试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皆出于此乎

C.卿之功与武安君           吾与徐公

D.应侯用于秦也                 蚓无爪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文信侯吕不韦让张唐去燕国,张唐不肯,甘罗主动请缨,想去说服张唐,吕不韦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不合适,但看甘罗很是自信,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

B.武安君白起有攻城野战之功劳,在秦国上下影响力非常大,而应侯范雎本想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权势威逼之下,张唐只好同意前往燕国。

C.张唐出行日期已定,甘罗想通过文信侯从始皇那里借得五辆马车,为张唐送行,以便他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完成使命。迫于形势,始皇还是同意甘罗出使赵国。

D.甘罗出身名门,年龄很小,但外交才能非凡,出使赵国,不但让赵国主动割让河间的五座城邑,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让秦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占有了上谷的十一座城邑,因此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4分)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