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重新发现文学 雷达 莫言获奖之后,我参加过一个“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重新发现文学 

雷达

莫言获奖之后,我参加过一个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我在发言中对这个会标提了一点儿不同看法。现在的中国文学已不是走向世界与否的问题,现在的中国文学已走进了世界,它不在世界文学之外,而是之内。莫言的获奖便是一个明证。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正在为世界所接受,所欣赏。把近年获诺奖的外国作家的作品,与中国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加以比较,我以为我们的并不太差,份量也不轻,在文学理念上也并不落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在需要的也许是重新发现文学。为什么这样说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就一再被边缘化。纯文学期刊和纯文学书籍的发行量和受众数,不但上不去,反而降下来。与之相对应,是大众消费文化的高涨,是影像热、类型热、微博热等的此起彼伏,热得发烫。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图像时代,浅阅读时代,或被称为全民娱乐时代,肯坐下来静心读文学的人不多。快感阅读在取代心灵阅读,实用阅读在压倒审美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难道不应该重新发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重新认识当今文学取得的实际成就和它的闪闪珠贝吗?

莫言的获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至少意味着文学的自信力在一定时空中的回归、树立和生长。我们也许还记得鲁迅在世时对诺奖的态度。他认为自己不够格,同时认为林语堂等人也不够格。原因在于,他既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大传统是否定的,不愿中国青年读中国古书,同时又觉得中国作家借鉴西洋文学还不成熟,以至于他觉得自己比起果戈理、易卜生们还差了一大截。鲁迅的这些话当然是有道理的,那时的中国不但技不如人制不如人,其文学也还远未能走向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世纪整个80年代至今,我们都在不断地打开门户,大力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大胆学习实验如现代主义及后现代的某些审美经验,逐渐树立起我们的文学自信。不仅有先锋作家们争写实验小说,还有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爆炸。此后有所冷静,这种寻找和探索也从未止息,只是更侧重于指向了中国经验和本土化的传统。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珍贵的一份精神纪录。三十多年,这个时间还短吗?没有这个阶段,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文坛的如许成绩,更直白地说,也就不会有今天莫言的获奖。莫言只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突出代表,他让许多中国作家意识到,自己已身处世界文坛之中,而非之外,或者说大部分身子处于同一个世界,只要将汉语言文学写到尽致,同时又有条件得以译介、传播,就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就会有丰硕的收获。这是一种文学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恢复。

(节选自20131130《文汇报》)

1.作者在第二段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就一再被边缘化,文学边缘化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2.全文多次写到了莫言获奖,各有什么作用?(6分)

3.重新发现文学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纯文学,如何才能使纯文学更好地发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1. 纯文学不受欢迎,大众消费文化高涨;(2分)全民娱乐;(2分)快感阅读、实用阅读(或浅阅读)流行。(2分) 2. 引出话题,说明中国文学已逐渐被世界接受;(2分)表明中国文学的自信力在一定时空中的回归、树立和生长;(2分)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学的成绩值得肯定。(2分) 3. 对纯文学的发展持宽容、鼓励的态度;借鉴西方,弘扬传统,创作出优秀作品;注重心灵阅读,审美阅读,能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更好地进行译介、传播。(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从下文可以概括出三个方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用于表明观点。结构方面,用于引出话题。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答案点在最后一段,分析出三条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林斤澜!哈哈哈哈……

汪曾祺

林斤澜这个名字很怪。他原名庆澜,意思是庆祝河水安澜,大概生他那年他们家乡曾遭过一次水灾,后来水退了。不知从哪年,他自己改名斤澜。我跟他说过,斤澜没讲,他也说:没讲!他们家的人名字都有点怪,夫人叫古叶,女儿叫布谷。大概都是他给起的。斤澜好怪,好与众不同。他的《矮凳桥风情》里有三个女孩子,三姐妹叫笑翼、笑耳、笑杉。小城镇哪里会有这样的名字呢?我捉摸了很久,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是小一、小二、小三。笑翼的妈妈给儿女起名字时不会起这样的怪名字的,这都是林斤澜搞的鬼。夏尚质,周尚文,林尚怪,林斤澜被称为怪味胡豆,罪有应得。

斤澜曾患心脏病,30岁就得过一次心肌梗死。后来又得过一次,但都活下来了。60岁时他就说过他活得已经够了本,再活就是白饶。斤澜的身体不算好,但他不在乎。我这些年出外旅游,总是逢高不上,遇山而止,斤澜则是有山就爬。他慢条斯理的,一步一步地走,还误不了看山看水,结果总是他头一个到山顶,一览众山小,笑看众头低。他应该节制饮食,但是他不,每有小聚,他都是谈笑风生,饮啖自若,不论是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全都招呼。最近有一次,他同时喝了三种酒。人常说酒喝杂了不好,斤澜说:“没事!斤澜爱吃肉,三天不吃肉就觉得难受。他是温州人,说起生吃海鲜,眉飞色舞。吃海鲜,喝黄酒,嘿!不过温州的老酒汗”(黄酒再蒸一次)我实在喝不出好来。温州人还有一种喝法,在黄酒里加鸡蛋,煮热,这算什么酒!斤澜的吃喝是很平民化的。我和他曾在屯溪街头一小吃店的檐下,就一盘煮螺蛳,一人喝了两瓶加饭。他爱吃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毛豆腐、臭豆腐,都好。煎炒煮炸,都好。我陪他在乐山小饭馆吃了乡坝头上的菜豆花,好!

斤澜的平民化生活习惯来自于他对生活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当然会渗入他的作品。

斤澜的哈哈笑是很有名的。这是他的保护色。斤澜每遇有人提到某人、某事,不想表态,就把提问者的原话重复一次,然后就殿以哈哈的笑声。×××,哈哈哈哈……”“这件事,哈哈哈哈……把想要从口中掏出他的真实看法的新闻记者之类的人弄得莫名其妙,斤澜这种使人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尾巴的笑声,使他摆脱了尴尬,而且得到一层安全的甲壳。在反右派运动中,他就是这样应付过来的。⑴林斤澜不被打成右派,是无天理,因此我说他是漏网右派,他也欣然接受。

斤澜极少臧否人物,但是是非清楚,爱憎分明。他一直在北京市文联工作,对市文联的领导,一般干部的遗闻佚事了如指掌。比如老舍挨斗,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揭发批判老舍的人是赖也赖不掉的。他觉得萧军有骨头有侠气,真是一条汉子。红卫兵想要萧军低头认罪,萧军就是不低头,两腿直立,如同生了根。萧军没有动手,他说:“我要是一动手,七八个小青年就得趴下。红卫兵斗骆宾基,萧军说:“你们谁敢动骆宾基一根毫毛!”京剧演员荀慧生病重,是萧军背着他上车的。文革后,文联作协批斗浩然,斤澜听着,忽然大叫:“浩然是好人哪!”当场昏厥。⑵斤澜平时似很温和,总是含笑看世界,但他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

斤澜对青年作家(现在都已是中年了)是很关心的。对他们的作品几乎一篇不落地都看了,包括一些评论家的不断花样翻新,用一种不中不西希里古怪的语言所写的论文。他看得很仔细,能用这种古怪语言和他们对话。这一点,他比我强得多。

林斤澜!哈哈哈哈……

                                   (选自《汪曾祺散文选》,有删改。)

1.文中第二段详细描写林斤澜的饮食情况,刻画出人物怎样的特点?(4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对于林斤澜怎样的看法?(4分)

3.与课文《金岳霖先生》一样,本文在材料组织上看似松散,其实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4.请探究作者以林斤澜!哈哈哈哈……为题的用意。(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⑺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

1.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2.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2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安先生墓表  张方平

嘉祐中,仆领益郡。念蜀异日常有高贤奇士,今独乏耶?或曰:眉山处士苏洵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然非为亢者也,为行而未成,我不求诸人而人莫我知也,故今年四十余不仕。公有思见之意,宜来。久之,苏君果至。听其言,知其博物洽闻矣。既而得其所著《权书》、《衡论》阅之,因论苏君:左丘明、司马迁之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因以书先之于翰林欧阳永叔。君然仆言,至京师。永叔一见,大称叹,献其书于朝。自是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先生亮直寡合,有倦游之意,独与其子居。又数年,召试紫微阁,不至,乃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俾就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集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奏未报而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

先生字明允。考序,大理寺评事,累赠职方员外郎,以节义自重,蜀人贵之。生三子,澹、涣,教训甚至,各成名官。先生其季也。已冠,犹不知书。职方没,始读书,不一二年,出诸老先生之右。一日,因览其文作而曰:吾今之学,犹未知学也已。取旧文稿悉焚之,杜门绝宾友,繙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由是著述根柢深矣。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欧阳修亦已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独不往,作《辨奸》一篇。当时见者多为不然。先生既没三年,而安石用事,其言乃信。其事业不得举而措诸天下,独《新礼》百篇,今为太常施用。若夫乡党之行,家世之详,则有别传存焉。今举始卒之大概,以表其墓。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苏洵集》,有删改)

【注】①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②繙:同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然仆言,至京师             然:认为……对  

B.乃除试秘书省校书郎           除:除去,撤消

C.书成,奏未报而以疾卒         报:答复,回复

D.杜门绝宾友                   杜:关门,封闭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行义以达其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因以书先之于翰林欧阳永叔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C.司马迁之善叙事                句读之不知           

D.今为太常施用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祐年间,张方平管辖益郡,得知苏洵是蜀地的高贤奇士,结识苏洵后,他认为苏洵学识丰富,文章兼有左丘明、司马迁善叙事与贾谊明仁政的长处。

B.张方平写信给欧阳修推荐苏洵,欧阳修对于苏洵的文章极为称赞,将之推荐给朝廷, 苏洵由此而名闻天下,士人争相传诵他的文章,当时文风也因之改变。

C.苏序教子甚严,苏洵的两个哥哥成为有名的官员,而苏洵直到二十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一两年后觉得先前所作文章不佳而全部焚毁,此后遍阅经典,遂成大家。

D.王安石母亲去世,苏洵并不前往吊唁,而且写了一篇《辨奸》,当时看到的人对此多不以为然。直到苏洵去世后三年,王安石执政,人们才发现苏洵是对的。

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9)

⑴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3分)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⑶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查看答案

仿造划线的句子,把句子补写完整,注意符合语境的要求。(3分)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