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安先生墓表 张方平 嘉祐中,仆领益郡。念蜀异日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安先生墓表  张方平

嘉祐中,仆领益郡。念蜀异日常有高贤奇士,今独乏耶?或曰:眉山处士苏洵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然非为亢者也,为行而未成,我不求诸人而人莫我知也,故今年四十余不仕。公有思见之意,宜来。久之,苏君果至。听其言,知其博物洽闻矣。既而得其所著《权书》、《衡论》阅之,因论苏君:左丘明、司马迁之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因以书先之于翰林欧阳永叔。君然仆言,至京师。永叔一见,大称叹,献其书于朝。自是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先生亮直寡合,有倦游之意,独与其子居。又数年,召试紫微阁,不至,乃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俾就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集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奏未报而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

先生字明允。考序,大理寺评事,累赠职方员外郎,以节义自重,蜀人贵之。生三子,澹、涣,教训甚至,各成名官。先生其季也。已冠,犹不知书。职方没,始读书,不一二年,出诸老先生之右。一日,因览其文作而曰:吾今之学,犹未知学也已。取旧文稿悉焚之,杜门绝宾友,繙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由是著述根柢深矣。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欧阳修亦已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独不往,作《辨奸》一篇。当时见者多为不然。先生既没三年,而安石用事,其言乃信。其事业不得举而措诸天下,独《新礼》百篇,今为太常施用。若夫乡党之行,家世之详,则有别传存焉。今举始卒之大概,以表其墓。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苏洵集》,有删改)

【注】①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②繙:同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然仆言,至京师             然:认为……对  

B.乃除试秘书省校书郎           除:除去,撤消

C.书成,奏未报而以疾卒         报:答复,回复

D.杜门绝宾友                   杜:关门,封闭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行义以达其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因以书先之于翰林欧阳永叔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C.司马迁之善叙事                句读之不知           

D.今为太常施用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祐年间,张方平管辖益郡,得知苏洵是蜀地的高贤奇士,结识苏洵后,他认为苏洵学识丰富,文章兼有左丘明、司马迁善叙事与贾谊明仁政的长处。

B.张方平写信给欧阳修推荐苏洵,欧阳修对于苏洵的文章极为称赞,将之推荐给朝廷, 苏洵由此而名闻天下,士人争相传诵他的文章,当时文风也因之改变。

C.苏序教子甚严,苏洵的两个哥哥成为有名的官员,而苏洵直到二十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一两年后觉得先前所作文章不佳而全部焚毁,此后遍阅经典,遂成大家。

D.王安石母亲去世,苏洵并不前往吊唁,而且写了一篇《辨奸》,当时看到的人对此多不以为然。直到苏洵去世后三年,王安石执政,人们才发现苏洵是对的。

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9)

⑴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3分)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⑶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1.B 2.B 3.C 4. ⑴僻远的地方不足以成就您的名望,为什么不到京城去游历呢?(“不足”“盍”“游”各1分)(3分) ⑵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博学”“参省”“知明”各1分)(3分) ⑶如果凭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下”“故事”各1分)(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应为“任命,授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 于是,就(A前为“来”,后为“因为”;C前为取独,后为宾语前置标志;D 前为“被”,后为“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已冠,犹不知书。”苏洵在他的父亲去世后才开始发愤读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嘉祐年间,我管辖益郡。常想蜀地往日常常有高尚贤良之人与奇异之士,难道现在就没有了吗?有人说:“眉山隐士苏洵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然而他不是个高傲的人,他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不求助于人而人们不了解他,所以今年四十多岁了仍没有做官。您有想见他的意思,应该请他来。”过了好长时间,苏洵真的到了。我听他的言语,知道他是个知识渊博的人。不久看到他所写的《权书》、《衡论》,就对苏洵说:“左丘明、司马迁善于叙事,贾谊善于阐明仁政,这两方面的特点你都有。僻远的地方不足以成就你的名望,为什么不到京城去游历呢?”于是先写了封信给翰林欧阳修(推荐苏洵)。苏洵认为我的话是对的,到了京城。欧阳修一见,十分称赞,将苏洵的文章献给朝廷。自此苏洵名动天下,士人争相传诵他的文章,当时的文风为之一变,称他为“老苏”。先生诚实正直,难与世人相合,厌倦游宦,只与他的儿子住在一起。又过了几年,皇帝召他到紫微阁面试,没有到,就(降职)任命他做秘书省校书郎。派他到太常寺参与修纂建隆以来的礼书,任命他做霸州文安县主簿(领取朝廷俸禄)。编写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上奏朝廷还没有回复苏洵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 先生字明允。父亲苏序,大理寺评事,累赠职方员外郎,重视自己的节操与义行,蜀人推重他。生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教导训诫很严,苏澹、苏涣成为有名的官员。先生排行最小。已经二十岁了,还不知道认真读书。苏序去世,才开始认真读书,不到一二年,就超过了苏序。有一天,看自己所写的文章,说:“我现在所学,是还不懂得学习啊。”拿来以前的文稿都烧掉,闭门谢客,阅读诗书经传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贯穿古今,由此著述根底深厚。嘉祐初,王安石名望正盛,朋党一时遍布。欧阳修也认为他好,劝说先生与他交往,而王安石也愿意与先生交往。先生说:“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这是个言行与人情世故有违背的人,(这样的人)很少不成为天下的祸患。”王安石母亲去世,士大夫都去吊唁,先生独独不去,写了一篇文章《辨奸》。当时看到的人多不以为然。先生去世三年后,王安石执政,他的话才被人们认可。先生的想法不能被天下人实施,只有《新礼》百篇,现在被太常寺施行。至于他在家乡的行为举止,详细的家世,有别传记载。现在我只是列举了他生卒的大致情况,作为他的墓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造划线的句子,把句子补写完整,注意符合语境的要求。(3分)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房宫赋》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它借阿房宫兴起和毁灭的史实,深刻地表明了统治者穷奢极欲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从而用以讽劝和警告唐敬宗,以免重蹈亡秦之覆辙。

B.《边城》中,船总的两个儿子都喜欢翠翠,他们相约采用走车路的方式,让翠翠选择,结果,天保在竞争中落败,心灰意冷的他驾船外出闯滩,意外身亡。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D.《红楼梦》中荣国府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日常事务的是王熙风。王熙风在贾母面前百般奉承,背后却干尽了贪赃揽财的勾当,贾母因此称她叫凤辣子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假舟楫者,非能  ②骊山构而西折  ③而学于师  ④顺流而

⑤朝夜弦   削月割   幽壑之潜蛟   鱼虾而友糜鹿

A.①③④/②⑥/⑤⑧/         B.①⑤/②④⑥/③⑧/         

C.①④⑤/②⑥/③⑧/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第一代华侨,寄籍外洋,但始终情系故土,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从普通居民到绅士名流,都表示出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情谊。

B.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要想和自然友好相处,唯有先学会“像山一样思考”,功败垂成,在此一悟。 

C.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汽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美轮美奂,极富云气氤氲的情调。

D.纳粹政府的危言危行,逐步通过学校教育渗透进少年的心灵,即便躺在担架上,他依然觉得“炮声均匀而有节奏”,“多出色的炮队啊”!

 

查看答案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甄别   沧桑    根深蒂固   锱珠必较

B.抉择   搭讪    雾霭弥漫   羽扇纶巾

C.深邃   嬉戏    不经之谈   含心茹苦

D.寒暄   惊蜇    天作之合   沸反盈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