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与许多人特别是地方决策层的盲目追赶心态有关。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要建设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不能简单地追求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而应该注意保卫城市的传统,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一项是(  )3分)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还可以看到用夯土技术建造的 土房子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3.结合文意,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哪些闪光点?(4分)

4.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4分)

 

1.CD 2.D 3.(1)建筑无城乡差别;(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答“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用地渗技术”不给分。) 4.(1)摒弃一味求新,盲目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参考答案要点三应是本文最主要的观点,中心观点。而要点一和二,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观点。考生答出其它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C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应是从“明朝”开始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D项“城市记忆”非选项所说的“城市里曾经所出现过的人与事”,而是指显示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和其它文化特征的各种痕迹。所以选C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观点与论据的把握,是根据要求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筛选。D“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出现在第三段段首,是第三到六段的中心句。ABC三项都在其范围内,自然可作为证据。而D项只能证明城市保护工作不科学。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可从文章第3、第4、第5段中,根据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来提取或者概括即可,如第三段中“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可直接提取“建筑无城乡差别”。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答题时,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及文章中心内容进行概括,如 “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可提取关键词进行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诗经·氓》)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潜《归园田居》)

3.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引领:伸颈远望。

1.请简要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主人公忧愁不能寐的情状?请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22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移案,视无可置者    顾:拜访     B.客庖而宴           逾:越过

C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手:亲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娘指叩门扉曰                    垣墙周庭,当南日

B.家有老妪,尝居此                又杂植兰桂竹木

C.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翁。

D.顷,持一象笏至                  独夫心,日益骄固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B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D.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4.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B.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C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以及家庭乐事,这是承上。亦多可悲指下文回忆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属启下。

D.作者在回忆祖母往事的时候,于回忆之中隐含着对祖母的怀念之情,也抒发了自己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的怨愤之情。

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4分)

2)某所,而母立于兹。(3分)

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          。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A.因为它们既然有规律可循,那就具有一般性

B.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

C.因为我们不止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能掌握它的特殊性

D.因为我们既然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就能掌握它的特殊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再别康桥》主题的理解,课后,同桌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臂的方案至少有三种以上。

C.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电视动画《进击的巨人》是根据日本漫画家谏山创的漫画作品改编的同名动画作品,于201345开始播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