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河在河的远方
对河来说,自来水只是一些稚嫩的婴儿。不,不能这么说,自来水是怯生生的,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它们从没见过河。
河是什么?用“什么”来问河,什么也得不到。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都不会让河流停下脚步,哪怕是一分钟。河最像时间。这么说,时间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这件衣衫里面包裹着鱼、草和泥的秘密,衣领上插着帆,流向了时间。
河流览历深广。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看马领着孩子俯身饮水。落日在傍晚把河流烧成通红的铁条。河流走到哪里,空中都有水鸟追随。水鸟以为,河一直走到一个最好的地方。
天下哪有什么好地方,河流到达陌生的远方。你从河水流淌的方向往前看,会觉得那里不值得去,荒蛮、有砂砾,可能寸草不生。河一路走过,甚至没时间解释为什么来到这里。茂林修竹的清幽之地,乱石如斗的僻远之乡,都是河的远方。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
河流也会疲倦,在村头歇一歇;看光屁股的顽童捉泥鳅、打水仗。河流在月夜追想往昔,像连续行军几天几夜的士兵,一边走一边睡觉。它伤感自己—路上收留了太多的儿女,鱼虾禽鸟乃至泥沙,也说不好它们走入大海之后的命运。也许到明天,到一处戈壁的故道,河水断流。那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河流被埋藏。而河流从一开始便意气决绝,断流之她献堤故乡。
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远方不一定富庶,不一定安适,不一定雄阔。它只是你要去的地方,是明日到达之处,是下一站,是下一站的远方。
常常地,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
1.自来水与河水相比,为什么是“稚嫩的婴儿”?(3分)
2.文中说,“河最像时间”。试比较,二者的相似性是什么?(3分)
3.从文中看,“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这句话存什么含意?(3分)
4.文中写“河流也会疲倦”,也会“追想往昔”,甚至会“伤感”,这与“意气决绝”、勇往直前的智者形象是否矛盾?请解释理由。(3分)
下列有关《家》的叙述,请在括号里用+或-判断正确或错误。(5分)
(1)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
(2)巴金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 )
(3)《家》的故事发生在—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婢女鸣凤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
(4)《家》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鸣风死于封建家奴制,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这—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迷信。( )
(5)《家》抨击了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力图为青年们指出—条生存的道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家》是—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分)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群贤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方。(苏轼《赤壁赋》)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品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诗的韵味。(2分)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蛛①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襄③。蚕妇持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④躯。然则其巧也,适⑤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⑥,天子衮龙⑦,百官绂绣③,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⑨,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 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
①蛛——蜘蛛。 尔——你。②黄口灿然——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③固之自襄——牢牢地把自己襄起来。④厥(jué)一一那个。代词,其;他的;思厥先祖父。(苏洵《六国论》)⑤适——恰好。⑥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带有花纹的织品。⑦衮龙—一古代帝王穿的礼服(衮,gǔn)。⑧绂(fú)绣——这里指祭祀时穿的礼服。⑨枵(xiāo)腹而营口——空着肚子寻求食物。枵腹,空腹。营,谋求。
1.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点词的意思。(1分)
然则其巧也 巧:
2.这则寓言通过蚕和蜘蛛的对话,反映了哪两种对立的人生观?(1分)
3.你认为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
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
A.信可乐也 信:相信
B.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C.终期于尽 期:至、及
D.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A.当其欣于所遇/而君幸于赵王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已为陈迹/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夫人之相与/耳得之而为声
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选文第二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