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习题。(8分)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习题。(8分)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5分)

 

1.)A 2.不矛盾。“不似春光”,因为又是一年“秋风劲”,秋风不像和煦的春风拂面,秋景不像灿烂的春景多彩。(2分)“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通过“寥阔江天万里霜”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2分)表现了诗人对秋景由衷地赞美和乐观、豪壮、雄阔的革命情怀(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词中并没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划9处)(4分)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距关,毋诸侯       内:通,接纳

B.君安与项伯有       故:故事,往事

C.备他端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D.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蚤: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私见张良,具告事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韩王送沛公      固不如也。且之奈何?

C入,具告沛公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壮也,犹不如人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4分)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3分)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惨案发生后,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的怀念刘和珍,可见正义的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

B.文章开篇以中华民国纪年,之后又提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剌,所谓民国,竟屠杀自己开办的学校的学生,何以为民国

C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内心脆弱,无力承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所以在外徘徊,思索,借以排遣心中的悲愤。

D.正告:郑重地告诉。因为刘和珍生前非常喜爱鲁迅的文章,即强烈地追求进步、渴求真理,所以程君认为鲁迅先生应忍住悲愤写文章来纪念她。

2.对第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编辑的期刊,由于其进步性、革命性强,常常受到反动当局的查禁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B这样的生活艰难指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但为追求真理,她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C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的,说明程君的想法作者自己一样有;而则表明想法由来已久,并不是因程君的提醒才有。

D.两次写只能如此而已,既抒发作者对敌人白色恐怖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理智、坚定和勇敢。

3.下列各项对文章第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的阴险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了。

B浓黑的悲凉浓黑这一形容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悲凉,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仿佛悲凉可视可触可感,而且是极度的悲凉和冰冷。

C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它们是指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

D.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洪灾过后,医院里腹泻患者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这些患者吃了一些因天气炎热而迅速变质的食物和饮用了被污染的水造成的。

B.刚进入高中时,许多同学都不适应,感到时间和内容比初中紧了许多,深奥了许多。

C.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的作品开始被众人喜爱,一场莫言热正在我们周围掀起。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     ,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        ,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

穿着肥大的长袍,     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气概   明明白白   步伐B.气势   清清楚楚   步伐

C.气势   明明白白   步履D气概   清清楚楚   步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