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这则消息改为一句话新闻。(要求:必须是单句,不遗漏要点,30...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这则消息改为一句话新闻。(要求:必须是单句,不遗漏要点,30字以内)。(4分)

根据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将对实施多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将有助于中国人口实现更加均衡的增长,同时不会造成人口激增。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计划生育、提倡独生子女以来,中国人口总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但也出现了生育率下降、老龄化步伐加快等问题。有专家说,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出生4亿人口,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人口迅速老龄化。

 

中国将实施有助于人口均衡增长的“单独”可生两个孩子的政策。 【解析】 试题分析:“一句话新闻”题的解题技法:1、要素提取法,新闻属叙事类文体,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新闻的格式一般特点,决定了答题的信息区间主要是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2、去枝取干法,有的新闻提供的信息比较多,要拟出一句话新闻,先要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去除那些枝叶信息,提取出新闻要告诉读者的主要信息。3、要点概括法,有的新闻提供的信息是由多个要点组成,各要点又无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对多个要点进行概括,然后作答。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18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带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对奶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了对奶奶认识的变化和感情的深化。

B.文中第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类比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老树枝桠的粗壮,突出了老海棠树的

C.本文段写奶奶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一刻不闲。尽管得不到儿孙的理解,也一直坚持劳动。

D.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对奶奶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E.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2.根据段对奶奶的描写,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4分)

3.作者为什么写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4分)

4.本文以老海棠树为题,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

3.                     ,冷漠,凄清,又惆怅。(《雨巷》)

4.撑一支长篙,                   。(《再别康桥》)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记念刘和珍君》)

6.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7.己所不欲,               。(《论语·卫灵公》

8.岁寒,                   。(《论语·子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习题。(8分)

郑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划6处)(4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日: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诚:的确

C.群臣惊愕,起不意           卒:士兵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    因人之力蔽之,不仁

B、不敢兴兵拒大王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北蛮夷鄙人,未尝见天子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D、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度我至军中,公

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4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4分)

4.上面的文段表现出荆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