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慧眼识英才 陈世豪 1956年8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慧眼识英才

陈世豪

1956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

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

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

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824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

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612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他终于来了,他把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 (摘编自沈世豪《陈景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

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

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

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力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现推荐支持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CE 2.①使读者对华罗庚的身世和经历有了基本了解;②说明了他极力推举陈景润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源;③赞扬了两代数学大师帮助和提携新人的无私精神。 3.①热爱数学,锐利进取,思维缜密;②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③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4.观点一:善于发现、慧眼识才,是人才成功的前提。 ①华罗庚能够慧眼识英才,发现陈景润的非凡之处;②华罗庚的及早发现,为陈景润的钻研提供了动力;③遇上华罗庚,是陈景润成功的重要因素。 观点二:即使不完美也敢于推荐,是人才成功的起点。 ①在陈景润出了“洋相”时,充分评价他取得的成果;②能够看清陈景润的主流精神,不为小的缺点所遮蔽;③极力推荐,主动协调关系,使陈景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观点三:大力无私地帮助,是人才成功的根本。 ①尊重陈景润的独特个性和研究方式;②尽力为陈景润的科研提供自由和方便;③华罗庚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是陈景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不恰当,从文中华罗庚的力荐可知,他的研究成果事先得到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华罗庚的认可;宣读论文是使“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B项“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不恰当,“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言过其实,“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文本不符。D项“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不对,原文是“充分理解”。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记中插叙内容的作用的理解。文中插叙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一方面,让读者了解华罗庚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表现了华罗庚力荐陈景润的思想背景和历史渊源,赞扬了华罗庚不拘一格降人才,慧眼识珠提携新人的高尚品质。回答此题,主要从插叙部分对于描写传主形象的作用和文章主题的需要,表达技巧的需要等方面思考。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描写人物形象的能力。“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即是从他在文中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结合文章对人物的叙述和默写加以分析即可得到答案了。①通过写他在“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表现点出他不善语言表达;②通过写华罗庚对他的力荐点出他“锐利的进取精神”;③通过写他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点出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④通过写他重病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表现他对恩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从题目可知,华罗庚是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华罗庚对陈景润的发现、推荐、支持都是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基础,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发现是推荐的前提,支持又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的,特别是陈景润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才,没有独具慧眼,没有包容精神,没有伯乐精神陈景润就很难有后来的巨大成就。按照题干任选一点进行阐述均可得分。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2             ,飞鸟相与还。《饮酒》

(3)今者项庄拔剑舞,                  。《鸿门宴》

(4)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5              ,若出其里。《观沧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力。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未几,丁父忧。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夺情议,居正惑之。诸翰林皆以为不可,弗听。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帝诏谕群臣,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明史·张居正传》有删节)

【注】俺答,明时鞑靼首领。夺情,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朝议之             难:非难、反驳

B.为考成法以吏治     责:督责

C.而继光守备甚       设:完备

D.巡抚顾璘其文       奇:以……为奇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居正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3

少颖敏绝伦           用张佳胤往抚即定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    

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      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黔国公位高权重,多次犯法,张居正不惧困难,将其捕获,后来又请求宽恕他的死罪,将他收押在南京。

B.张居正善于用人,他使用了李成梁和戚继光,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戍守蓟门,两人屡立战功,被封为伯爵。

C.张居正在父亲死后,本应该按照当时的惯例丁忧守制,但在李幼孜等人的蛊惑下,他却想夺情,继续留在朝廷。

D.皇帝幼年时对张居正非常畏惧,渐渐长大后,内心却讨厌他。在张居正死后,又疑心他贪污财物太多,就削去他的封号,而且把他推荐重用的人也都撤了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5分)

(2) 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1.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2.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时代邮刊》20129期刊登桑柳的《咱们中国人的十大矛盾》,其中第十条是我们抨击不良价值观,但又是不良价值观的实践者。其解释如下:

一夜暴富、户口歧视、贪污腐败、封建迷信、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冷漠围观等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每每随着新闻事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们都会口诛笔伐。不过轮到自己成为主人公时,自己还真不一定比新闻事件里的当事人做得好。其实我们一直很纠结,很多人愿意仰望道德星空,不过当脚踏实地时却自惭形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