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从理论上讲...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从理论上讲,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推论。 

他们的怀疑不无道理。

③“黑洞可能就是广义相对论外推到不合适地步的一个例子

但是,他们认为广义相对论的推论并不是百分之百都正确。

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因为从观测上讲,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黑洞的候选者得到最终证实。

虽然大多数天文学家相信黑洞是存在的。

A①⑤③⑥⑦④②          B⑦④③⑤⑥①②   

C⑦⑤②⑥①④③          D①⑤③②⑥⑦④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本段主要有两种观点,大多数天文学家相信黑洞是存在的并侧重强调有人怀疑黑洞的存在,可以确定⑦⑤②,接着阐释怀疑的理由,从句式“因为从观测上讲”“从理论上讲”确定⑥①,①④存在转折关系, ③阐释④。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实体书店犹如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沙龙,它所承载的文化滋养和文化气息,会让城市显得更安详,而没有实体书店的城市,则无异于文化沙漠。

B.深圳市高考考试指导语:请考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无误后将条形码横贴在单页码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栏框内,粘贴时注意不能超出框外。

C.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声讨。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昨晚在我台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播出,经过两个半月的大浪淘沙,在两万多名选手中,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初中生陆佳蕾坚持到了最后,获得总冠军。

B.为了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疲惫不堪。

C.自斯诺登6月揭秘棱镜项目以来,美国政府就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近日德国媒体报道称,美国监听了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默克尔震怒,两个盟国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

D.收获后的玉米地里,一个胖乎乎的家伙,抓起干枯的玉米秆,放到嘴边嚼得津津有味,有人上前去看个究竟,发现竟是国宝大熊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1988112,江苏某县发生了一起由于乡干部催粮引起农民喝农药自杀身亡的事件。霍达从一份文件中得知此事,春节前夕,她与人民日报记者高宁一起赶赴事件发生地采访。

到村子时天已黑了,当地干部没让她们进村。在村外一间废弃的空房里,她们终于见到了死者的妻子,一个普通农妇。她的丈夫因为不配合纳粮,遭干部捆绑,不堪受辱,服毒自尽。农妇不善言辞,只会哭:我的男人死了,我没得用了!”当地干部口中的那个男劳力是她的全部,死了男人,她就真的没得用了,谁来为她伸冤呢?霍达把这呐喊写进了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发表在《中国作家》1989年第4期,《报告文学选刊》1989年第6期转载。文章关注的是粮食问题。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使高层过高地估计了农村的经济形势,过高地估计了包产到户的威力,农业投入逐年减少。此后连续4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完成粮食订购任务,甚至上门抢粮,干群关系紧张。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粮食减产,全世界面临粮荒。霍达以沉重的笔写道: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未来的10年、20年,如果再出现失误,我们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了!”文章面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霍达另一部反响巨大的报告文学,是描写中年知识分子生存与死亡状况的《国殇》。促使霍这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是与她同住一幢楼的邻居高建民。高建民是北京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程师,他以首创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一反沿用百年的西方传统,独辟蹊径,设计出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缝钢管轧机。1986年,高建民的这一创造发明已申请了国内外专利,一旦得以确认,我国在无缝钢管的轧制理论和应用上都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当他准备最后的答辩之际,却查出患有脑部胶质瘤。手术前医生问他:你是要生存质量,还是要生存期?高建民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生存质量!”

这一答案让霍达震动。她亲眼看见手术后的高建民戴着个帽子匆匆奔走,为他的无缝钢管进行最后的冲刺。没等到《国殇》发表,高建民就辞世了,年仅45岁。

与高建民接踵而去的,还有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王振泰、农大讲师谢以铨、北师大讲师徐志英,一个又一个,英年早逝。据当年统计,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远远高于老年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要短十年。在祖国经济腾飞的时候,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窘况让她悲愤,对此,霍达大声疾呼: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抢救我们的国宝!”《国殇》发表后,《新华文摘》立即转载,当年88岁高龄的冰心老人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部作品。

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71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激起了霍达为香港写史的念头。

霍达初到香港时,十分艰苦。她早晨8点起床,有时走访到深夜12点才搭上地铁末班车回到住处。

香港有谚:有钱到香港,没钱没话讲。住在那里,步步要花钱。一次,丈夫来电:钱还够吗?

还够一张机票钱,我得回北京了。

你箱子旁边的袋子里,我还放了一万块钱。

就这样,又可以多采访几天了。

不是没有借水行舟的机会。有关部门曾介绍霍达给一位香港富豪写传记,不但可以轻松解决在港的房、车问题,还付给天价稿酬:500万港币,霍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为写这部香港史,霍达让自己成了不折不扣的港史专家。在中共双方的档案馆、图书馆,她查阅了近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她对资料的爱护到了强迫症的地步:每份资料都要复印三份,一份传真回家,一份用快递寄回家,还有一份随身携带。即使我飞机失事了,这些史料也不会丢失。

她靠两只脚踏遍港岛的街头巷尾,走访各界人士数百人次。

经历漫长而艰苦的三年,1997年春,《补天裂》终于脱稿。

霍达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因为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以文学形式再现这段历史,在我之前没有人写

霍达说: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作为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时代走向的认知把握,对人生和人类前途的关注,这就是的本质。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摘编自20111020《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村干部不让前往采访农民服毒自杀事件的霍达进村,是为了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这一方面表现了她采访的不易,一方面反映了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现实。

B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霍达以沉重的语调引导读者反思我国的粮食问题,警醒人们关注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荒。

C.在无缝钢管轧制理论和应用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高建民,在他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专利申请即将得到确认之际撒手人寰,令人无比痛惜。

D.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知识分子英年早逝。霍达的大声疾呼源于她对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窘况的悲愤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

E.本文介绍了霍达的几部反映现实、关注时代的作品及其创作情况,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有着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女作家形象。

2.霍达的《民以食为天》和《国殇》两部报告文学在创作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从《补天裂》一书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霍达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4.霍达说: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8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秒钟的较量

郭震海     

他一上车,我就注意到了。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不妨就叫他小后生吧。 

他的年龄并不大,十八九岁的样子,人长得也不算难看。 

老实说,是他的眼神暴露了自己。别的乘客上车后,首先要找的是座位,他上车后,眼睛在车上扫来扫去,他在寻找,寻找着下手的目标。 

你要到哪里?买个票好吗?” 

我走过去后,用手轻轻地碰了他一下。 

……到小……王庄。 

他回头看我的瞬间,眼神里掠过一丝慌乱,说话也有点儿吞吐。 

三块!” 

我很礼貌地先递给他一张车票。 

他接过票后,并不看我,仰着头,眼睛胡乱地盯着车的顶端,一只手插进牛仔裤兜里开始摸索,好半天才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 

我找过他零钱后,重新回到了副驾驶位置上。 

可以确定,这个小后生不是一个老手,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作为一名售票员,我跟车售票十多年,我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和动作中,很准确地判断出乘客和贼的区别。 

车继续前行着。车内不是很拥挤,天已经暗了下来,车厢内亮起了灯。 

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孩子,坐在座位上开始迷糊,怀里的孩子已经入睡。她身边站着一个年轻小伙子,一只手抓着扶手,另一只手在玩弄着手机。 

小后生盯着中年妇女看了一会儿后,慢慢地靠近了她。 

我知道,他要行动了。 

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中年妇女的手提包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垂到了地上,胳膊上套着手提包的一根带子。 

小后生挤过去后,先用眼睛扫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人注意他后,装作很无意的样子,将我刚刚找给他的两元钱纸钞,丢在了中年妇女的手提包边。 

,你的钱丢地上了。 

玩手机的小伙子,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一下飘落的两元钱后,很善意地提醒小后生。 

——谢谢!”小后生假装低头四处寻找。 

接着,他蹲下了身。 

我知道,中年妇女就要遭殃了。 

我猛地大声咳嗽起来,很夸张地发出了很响亮的声音。 

乘客都朝我看来。中年妇女醒了,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后,注意到她脚下蹲着的小后生,迅速将手提包提上握在了手里。 

他没有得逞,站起身后,我看到他额头上渗出了汗,在灯光下发着亮晶晶的光。 

这家伙绝对是个新手,如果说我刚开始还有点儿拿不准,现在可以确定。 

首战失利后,小后生并没有就此罢手,他离开中年妇女,向后面走去。此时,一位大胡子挡住了我的视线。 

车里很安静,窗外漆黑一片。跑完这一趟就要收工了,我利用这个间隙低头开始去清点手里的零钞。 

师傅,停车,快停车,我的钱包不见了?车上有贼!” 

一个中年男人的一声喊,彻底打破了车内的平静。 

许多人都应声去摸自己的口袋。 

我也被中年男子的喊声吓了一跳,我完全没有想到小后生能这样快就得了手。 

停车!快停车!” 

中年男人继续喊到。 

我站了起来:“这位乘客,你先不要慌,你想想是不是在上车之前丢的?” 

屁话,根本不可能,我刚才买票的时候还在,一眨巴眼的功夫就不见了,车上有贼,有贼!我要求你们迅速停车,我要报案。 

中年男人的情绪很激动。 

这位乘客你先别慌,我相信我们这趟车上的所有乘客都是高素质的,是不可能去偷窃的,偷窃可耻,这连小孩子都知道的行为怎么能发生到我们成人身上呢?是吧,孩子?” 

我低头有意识去试问我身边坐着的一位小女孩。 

——”小女孩大声说,“我妈妈经常对我说,偷别人的东西是最不道德的事儿。 

听听!大家都听听,这位小女孩说的多好啊!如果我们的乘客中间真的有贼,请你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你难道连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都不如吗?” 

我说着,隔着乘客盯着小后生的脸。他很不自在,脸上汗晶晶的,注视着窗外。 

我又对这中年男人说:“这位乘客,你先别一口一个贼的,你先看看钱包是不是自己不小心掉到了地下,咱们尽量不去冤枉好人,但也绝不能放走一个坏人,如果脚下没有,你在喊贼也不迟。 

我说完后,开车的李师傅心领神会,一伸手,关掉了车内的灯。 

怎么断电了?怎么回事?” 

车内突然断电,引起大家一片喊声。 

你让我找钱包,怎么连电都没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中年男人喊道。 

大家先别慌,电路出了点小故障。我急忙解释道。我们开车的李师傅是位老司机,这点小问题只用10秒就解决,现在我就开始倒数,丢钱的乘客请你在10秒过后再找,我们都是文明的人,谁愿意当贼啊,是不是啊!” 

我提高了嗓门开始倒数数字。 

十、九、八……一。 

车内灯亮了,中年男人蹲下身。很幸运,他的钱包找到了,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很快小王庄到了,小后生下车后,我望了他一眼,四目相对的瞬间,我说:“小伙子,你慢走,停电十秒让你受惊了。 

他的脸地一下就红了,眼中有一丝慌乱,也有一丝感激,迅速消失在夜幕之中。       

                                   (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天已经暗了下来,车厢内亮起了灯交待出时间、地点,为故事的发生布设了一个特定的背景。

B.挽救小后生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小女孩和开车的李师傅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小说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迷途知返的青年形象。

D.人性中的善恶交锋,有时在瞬间就分出胜负。在停电的10秒钟,小后生的内心经历了一次正邪之战,可喜的是他终于悬崖勒马,及时回头。

E觉察出小后生的不良动机后,并没有及时制止他,使小后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对中年男子的钱包被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才要尽力挽救小后生

2.小说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3.小说为什么要以十秒钟的较量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

4.借停电的10秒钟,小后生把钱包悄悄地还给了中年男子。有人认为这个情节安排十分巧妙,表现了人性的复苏;有人认为这样安排不合理,违背生活的真实。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