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概括题(4分,各1分) 《论语》《孟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其中大量的语言已转化成...

概括题(4分,各1分)

《论语》《孟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其中大量的语言已转化成今天的成语。请从以下选段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

孟子曰: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

孟子曰: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⑴川流不息(或:“逝者如斯”“不舍昼夜”)⑵博施济众 ⑶流连忘返 ⑷揠苗助长(或:拔苗助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意思概括成语。⑴⑶⑷生活中较为常用,不难概括出,⑵句稍难,博施济众的意思是广施恩惠,拯救众民。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以下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A.齐宣王对汤放桀、武王伐纣的举动提出质疑,认为那是以下犯上。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独夫,流放或讨伐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C.孟子认为君臣要各守其道,如果君不像君,便不能责怪臣不像臣。

D.孟子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他敢贼仁贼义,就要被流放或被讨伐。

 

查看答案

对以下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A.孔子诲人不倦                  B.孔子从谏如流

C.子路当仁不让                  D.子路学而不厌

 

查看答案

下列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强调要举一反三,说明他重视启发教育。

B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孔鲤接受庭训,说明母亲育我辛劳,要施行孝悌。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主张推恩,这有助于实现人和。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主张教化百姓,目的是使百姓依礼而行。

 

查看答案

孔子对从政的基本态度是:政治清明时,应积极贡献心力;若执政者失道,则暂时退出权力结构。下列《论语》文句,表现这种态度的一项是(      )

A.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B.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D.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选自《晏子春秋》)

[]省功:减免劳役。

1.“∕”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分)

  景 公 自 为 而 小 国 不 与 为 人 而 诸 侯 为 役 则 道 在 为 人 而 行

在 反 己 矣 。

2.全都属于晏子提出的古之圣王治国之道的一组是(2分)(    )

其行公正而无邪                不阿党,不私色

诸侯皆欲其尊                  慈爱利泽加于百姓

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        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②④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齐景公轻视诸侯和百姓,好勇纵嗜,导致国家内外交困。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向晏子求教。

B.晏子以古之圣君和今之昏君的治国之道作对比,目的在于让齐景公知道宽厚爱人的重要性。

C.齐景公依晏子的开导行事,其结果虽然违背了个人的利益,但却获得了诸侯附百姓亲的好处。

D.墨子听说此事后,称赞晏子懂得治国之道,明白为人者必受人尊重、为己者将被人轻视的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