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句子中“而”字表示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A、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

下面句子中字表示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A、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C、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D陋者乃以考击而求之

 

C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虚词“而”的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分析可知:C、并列关系 “也”,其他三项为 转折关系“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

A.则之计深远

B.必以长安君质 

C.老臣以媪长安君计短也

D.于是长安君约车百乘

 

查看答案

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入而徐趋                 趋:小步快走

B.至而自谢                 谢:道歉

C.持其踵为之泣             泣:放声大哭

D.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独:不仅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B.请姑无庸战。

C.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D.请问您贵姓。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B、洁其居,其服,饱其食

C、夫差吾君于诸侯之国。

D、必庙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个2分,共6分)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使。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倪,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互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三国志·魏志》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西京扰乱,皆不    就:就任

B.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之    典:掌管,主持

C.著诗、赋、论、议六十篇    垂:流传

D.为魏讽所    引:牵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粲有异才的一组是(    )

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乃之荆州依刘表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善属文,举笔便成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认为他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看重他。

B.王粲借敬酒的机会,向太祖分析形势:袁绍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不懂任用,只有太祖能招引贤才并任用贤才。

C.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文章是事先写好的,不能再增加文字。

D.虽是写史,强调客观,但是作者在文章最后写王粲的结局时还是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婉惜之情和怜惜之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