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的和弦 周惟 “三只白鹭飞过苍莽的群山。”整整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的和弦

周惟

三只白鹭飞过苍莽的群山。整整一个上午,我都在想着这句话,和它打开的春天的图景。

远远地,三只白色的鹭鸟首尾相随,从大山前飞过,在灰暗的山色映衬下,那三点白特别醒目,以至似乎泛出一层银光。它们的飞翔一直很柔婉、平缓,或许迎着寒风,还会有一两声长唳,但我离得太远,不可能听见。就像三个长翅膀的、明亮又安静的音符,它们横穿了空旷、清寂的音乐大厅——群山,多么像沉默的座椅——而且,尽管视线受阻,我也知道,在它们的下面,是一条宽阔的、缓慢的河流。

昨天中午,县城一所学校的一个高中生,在浮桥上跳河自杀,尽管有人极力救助,但于事无补,这个男孩的生命永远沉陷在了河底。这个孩子,如果不是游戏人生,拿自杀不当回事,那心里一定有什么迈不过的坎儿,但又有怎么样的坎儿要让人不得不面对死亡呢!选择死亡,选择背离一切,永远不再诉说与辩解,令人多么痛心!在脚尖踮离船头,把自己抛出去的瞬间,在身体被冰冷的世界轰然淹没的一刻,他有没有过回头的想法?回到实实在在的大地,感受春天的轮回与蓬勃,而不是低着头,只看见脚下一小片阴影。

现在已经到了四月份,高考还剩两个多月的时间,各方面的压力已经逐渐攀到了顶点。起早贪黑,浴血奋战,出不完的题目,做不够的试卷,老师是拧足的发条,学生是绷紧的弓弦,表面看精神昂扬,其实个个内心疲惫不堪。昨天改了份试卷,其实成绩还可以,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跑教室就发了通脾气,声色俱厉,唾沫横飞,吓得学生大气不敢出。分数困扰着所有的师生,急功近利成了大家的通病。偶尔反省,我发现自己实在是不喜欢这种神经质的生活。而且,我还注意到,临近高考,一些学生的性格也在明显发生着变化,原本外向的变内向了,原本内向的却突然喋喋不休、活蹦乱跳起来。以前教过一个女生,安静端庄,寡言少语,成绩也不错,可进了高三,却见她上课眼神恍惚,课间跟男生放肆地打闹,而且频繁地找人谈心,言行明显不正常,甚至到了怪异的地步。一次,她给每个老师桌上放了一瓶深色液体,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闻着有辣椒味,她却称是从家里带来的蜂蜜。后来,因为病势加剧,她不得不休学了。

站在窗前,看着阳光穿云破雾,我的心也渐渐开朗,如释重负。那三只白鹭早已飞出我的视野,我不知道它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它们自己仿佛也不在意,自由地翱翔在天地之间是它们唯一的目的。我愿意将它们比喻成一个和弦,一个圆润、舒缓的春天的和弦,那美好的天籁起于群山,远远近近地回响着。要从容,不要焦虑;要淡定,不要浮躁。这是大自然和生活指点给我的真理。

选自周惟散文集《虚构的出走》(大众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1.说说三只白鹭飞过苍莽的群山。一句在文章的作用。(4分)

2.作者在文章第三段中写道就像三个长翅膀的、明亮又安静的音符,它们横穿了空旷、清寂的音乐大厅——群山。请从写作技巧入手,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

3.文章的题是春天的和弦,而作者却以浓墨重彩写即将或正面临高考的学生与老师,似有文不对题之嫌。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请说说自己的想法。(7分)

4.下面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由三只白鹭飞过苍莽的群山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出了应试教育这一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的确发人深省。

B.一个高中生跳河自杀,视人生如游戏,拿自杀不当回事,心里一定有什么迈不过的坎儿。这是对应该教育的宣誓与挑战。

C.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师生的眼里只有了分数这个概念。因此,越是临近高考,老师和学生们就越是紧张,心理上都会因压力过大而被扭曲。

D.生活是现实的,而现实往往少不了严峻甚至残酷的一面。所以,我们面对现实要从容,不要焦虑;要淡定,不要浮躁。

E.文章运用了比喻、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多种手法,给予读者多重艺术享受,值得一读。

 

1.(1)统领全文。由三只自由翱翔的白鹭,引出被高考指挥棒打得晕头转向的没有了任何自己的老师和学生们,构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2)首尾呼应。一方面使全文井然一体,另一方面点明文章的主旨——春天的和弦——要从容,不要焦虑;要淡定,不要浮躁。 2.(1)运用象征(比喻)的手法。(1分)以奇妙的想象,把远方的白鹭、空寂的群山与美妙的音乐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给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感。(2分)(2)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1分)白鹭是动态的,也是实物;而音符是静态的,是作者的联想。群山和音乐大厅看似静态的,实则充满音乐艺术的活力,给读者以多重艺术享受。(2分) 3.不对。(1分)“春天的和弦”象征着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应该多一分从容与淡定,少一些焦虑和浮躁。(2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面临沉重高考压力的老师和学生们,有如拧紧的发条和紧绷的弓弦,表面看精神昂扬,其实个个内心疲惫不堪,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他们有的心理扭曲,有的出现病态,有的甚至于选择死亡,一了百了。(2分)这样写,使文章前后两层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2分) 4.B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作答时一般构从结构和内容作用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句话侧重于结构作用:统领全文和前后呼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首先考虑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考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最后考虑抒情方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文题目和内容看似“文不对题”,仔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匠心独运,通过二者的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更突出文章的主题。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B,过于夸大其词,文章中无法推理出“对应试教育的宣誓与挑战”这一说法。C,推断过于武断。作者的意思是“有些”人会因承受不了压力而心理扭曲。 考点: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填空(五题限选四题)(8)

1)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会桃花之芳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5)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4分)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学长安,显名太学。

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时避乱江南者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曰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义,有原宪、伯夷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之礼。延乃移书属县,皆以年齿相匹,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之,戒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循吏列传》)

[]功曹:官名。修书记:写好书信。议曹祭酒:官名。交趾: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卒,令耕公田                       省:裁减

B.苌病卒,延自临殡                     寻:招致

C.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               宦:做官

D.龙丘先生躬德                       履:实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铸作田器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年十二学长安,显名太学            乃设九宾礼

C敬待师友之礼                      作《师说》贻之

D有原宪、伯夷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任延尊重、任用、培养人才的一组是(      

会稽颇称多士                 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

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   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4分)

2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4分)

3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为基础,是结果,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 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选自2013329《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入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就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红楼梦》)

B.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而纯洁善良的法国女郎,当她看到加西莫多在受刑台上干渴难耐的情形时,毫不计较加西莫多相貌的丑陋并已经曾经劫持过自己,走上刑台,大声质问围观的人为什么不给他水喝,并拿起水壶给他喂水。(《巴黎圣母院》)

C.曹操是一个奸雄,他的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不仁,是一个政治野心家。这与历史上的真实曹操是不能混同的。(《三国演义》)

D是《论语》一书中宣扬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其核心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的重要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