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中国梦,我的梦”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80字以内。

请以中国梦,我的梦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80字以内。   

 

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她的心跳;我的每一个梦想,都是她梦想的基石;我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她的进步。(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的能力。在内容上,要注意“中国梦”“我的梦”的关系,在句式上,写出三个句式相似的句子。要注意语言要简明、连贯。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

清远日报讯  记者黄妍  今晚,当夜幕降临,全民狂欢时刻即将开启。万众期待的2013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今日将在清远拉开序幕。1930分,市区一河两岸8大广场,清新、英德、连州、佛冈、连南、连山、阳山各地的文艺活动同步上演,将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民间狂欢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朱自清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6岁时,朱自清被送进私塾。儿时,他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喝酒,顺手还会奖给他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就会忍不住斥责,一把将卷子扔进炉膛。

父亲自小严格的传统文化、立志教育,铺就了朱自清的文学道路,就连他严肃、拘谨的性格也多半与此有关。

若说父子之间的嫌隙,后世研究者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自清的父亲喜欢女人。

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回家为祖母奔丧,看到的是败家的凶惨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因为姨太间的纷争,父亲遭人举告,连烟酒公卖局的差事也丢了。丧事是举债办的,料理完丧事,父子俩一起离家。朱自清回北京读书,父亲则是去徐州谋生活。在南京浦口车站,他们俩分手告别。

发生在1917年的这一别,经过整整八年的埋葬,在朱自清也有了四个儿女之后,父亲的种种化成了《背影》的文字。《背影》发表以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从北京寄到扬州的家中,父亲看后,感动得不得了,流泪了。

朱自清的散文美,流传广,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是以新诗创作登上文坛的。带着对新生命的感悟,他加入了新潮社。此后人生境遇变迁、种种压抑,朱自清每每用诗歌记述。

南方的五年,是朱自清物质生活拮据窘迫的五年。但这段日子里,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遗憾的是,以新诗闻名新文化舞台的朱自清,走上清华的讲台后,却很少写诗,多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

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意为之,如《荷塘月色》;另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如《背影》,只是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的文字常常是直抒胸臆,简单明了。有后人就因为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思想,而讥笑他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对此,朱自清早就做了说明,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

永久的有《背影》,有《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见桨声灯影连十里, 歌女花船戏烛波,于是约定以所见所感完成的同题散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竟开了16门课。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多达16年,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当年,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开设《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后来的研究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这样评价,当时的清华中文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挑战已经蔚为奇观的北京大学。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发展自己的方针和策略。朱自清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不是平白出来的,他是对着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的日渐守旧,而发展出来一种新的论述策略。

但朱自清的探索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老学究的非议,有人说在堂堂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到了1933年,中国新文学研究被停了。

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知道了朱自清的珍贵,80多年后,有人在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建了座凉亭,为以工科著名的清华大学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少见的是清华园有两座亭纪念朱自清,除荷塘月色外还有一座自清亭。

朱自清曾说,人生上寿百年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他只活了50岁,朱自清走了,那一天是1948812

匆而去,背影长留。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校长梅贻琦哽咽道,你20年来为了责任亏了身体。清华教师送的挽联是使顽夫廉,懦夫立,求经师易,人师难。

(节选自《城市晚报》)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朱自清的主要成就。(4分)

2.分析文章标题朱自清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有什么好处。(5分)

3.朱自清说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探究。(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是他们已经满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在仆婢室里,一盏瓦油灯惨淡地发出微弱的亮光,灯芯上结着一朵大灯花,垂下来,烧得发出叫声,使这间屋子更显得黑魆魆的。右边的两张木板床上睡着三十岁光景的带孙少爷的何嫂同伺候大太太的张嫂,断续地发出粗促的鼾声。在左边也有一张同样的木板床,上面睡着头发花白的老黄妈;还有一张较小的床,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上,痴痴地望着灯花。

照理,她辛苦了一个整天,等太太小姐都睡好了,暂时地恢复了自己身体的自由,应该早点休息才是。然而在这些日子里鸣凤似乎特别重视这些自由的时间。她要享受它们,不肯轻易把它们放过,所以她不愿意早睡。她在思索,她在回想。她在享受这种难得的清闲,没有人来打扰她,那些终日在耳边响着的命令和责骂的声音都消失了。

她跟别的人一样,白天里也戴着假面具忙碌,欢笑,这时候,在她近来所宝贵的自由时间里,她也取下了面具,打开了自己的内心,看自己的灵魂的一隅

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它近来常常折磨她。七年也是一个长时期呢!她常常奇怪这七年的生活竟然这样平淡地过去了。虽然这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的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己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罢。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

可是在她的心里另外有一种东西在作怪。她自己也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但是它开始活动起来了。它给她煽起了一种渴望。

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看看就要翻过八个年头罗!她突然感觉到这种生存的单调,心里有点难过,像那些与她同类的少女一样,开始悲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大小姐在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起归宿,不晓得我将来的归宿在哪儿?她的眼前现出了一片茫茫的荒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一张熟面孔在她的眼前晃动着。要是大小姐还在的话,那么还有个关心我的人。她教我明白许多事情,又教我读书认字。她现在死了。真可怜。好人活不长!她自言自语,说到这里,泪水湿了她的眼睛。

这样的日子我不晓得还要过多久?她悲苦地问着自己。过去的情景带着恐怖回来了。她的回忆是这样开始的:七年以前:也是在下雪的时候,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妇人从死了妻子的她父亲那里领走了她,送她到这个公馆里来。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便接连地来了。这一切成了她的生活里的重要事情。平凡的,永远是如此平凡的。这其间她也曾像别的同样年纪的少女那样,做过一些美丽的梦,可是这些梦只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冷酷、无情的现实永远站在她的面前。她也曾梦想过精美的玩具,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像她所服侍的小姐们所享受的那样。然而日子不停地带着她的痛苦过去了,并不曾给她带回来一点新的东西,甚至新的希望也没有。           (选自巴金《家》)

1.文章第一、二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你在鸣凤打开的那一隅中看到了什么?(5分)

3.小说中鸣凤的心态是矛盾的,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造成鸣凤矛盾心态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众幸福学中的自由

徐 贲

幸福感是一个主客观结合的生存整体状态评估。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他的积极心理学中提出一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大众幸福学的前五方面都可以说是包含在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中了,有效的心理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先天遗传素质的不足,是追求幸福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努力去实现的。只有自由关系到幸福的后天环境,需要放在一个更广大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和实现。从社会学和经济学来说, 这个大的环境是福祉,而从伦理学或哲学来说,就是好生活

从社会福祉好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幸福与自由的关系,在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作为自由的发展》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阿马蒂亚·森特别关注的是,幸福到底是指什么?幸福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他认为,如果财富能在社会中能得以公正分配,财富和GDP确实是人类福祉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能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但是,财富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财富能帮助人们得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财富本身并不是价值。

阿马蒂亚·森强调的是与人的福祉和好生活有关的发展,而不只是财富或经济能力的增长。 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的目标是扩展人的能力或者取得有价值功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又称为实质性自由,如长寿、经济交往、政治活动、食物安全、教育和就业的平等机会等,它们是好社会和好生活的相互联系的方面。

幸福只是福祉的一个部分,而福祉则又只是好生活的一个部分。阿马蒂亚·森提出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能力扩展理论,既不同于功利主义把幸福等同为主观的满足和快乐,也区别于市场主义把福祉简化为财富或收入的增长。他强调的是提升社会的整体自由,以帮助所有人都能获得有价值功能的能力,追求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幸福。

因此,必须把自由放到制度环境中去理解,个人的可行能力严重依赖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安排。在制定适当的制度安排时,必须超越个人全面自由的基础性意义,去考虑不同类型自由的工具性作用。制度设计不仅要促进经济的繁荣,而且还要促进民主化,增强社会透明度和社会保障实效。只有全面的制度设计才能同时兼顾多向度的个人自由,自由视角下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以扩展大多数人的自由与能力为导向的发展,它的目标与其说是提升幸福,还不如说是改善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如哲学教授怀特所说,毕竟,幸福的概念在一些方面相当粗糙,也太笼统;而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经常对精细的研究结果更感兴趣。他们经常想知道是那些特定的心灵状态引导人们有哪些具体行动。例如,为某个特定的候选人投票,购买某种产品,接受某种社会态度等等。为此目的,泛泛而论幸福并不是很有用处

阿马蒂亚·森是一位印度裔的经济学家,他的发展观所表述的自由与幸福的关系,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伦理。以发展能力自由来形成政策框架的趋向,也反映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里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中。在对今天世界上人类生存处境进行评估和量化测定时,具有政策指导作用的不是笼统的幸福,而是从福祉中挑选出来的一些方面或部分。这些挑选的部分,如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社会机会不公正、环境恶化、缺乏民主和自由,由于它们与特定的发展目标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是有充分理由,也是特别迫切的。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幸福是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决定的。福祉和好生活关乎人们的自由,而自由关系到幸福的后天环境

B.追求幸福者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先天遗传素质的不足,提高幸福指数。

C.虽然财富本身并不是价值,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财富得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可能获得幸福。

D.制度设计和经济繁荣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民主反作用于制度设计。

E.幸福不等于主观的满足和快乐,也不等于财富或收入的增长,幸福还需要有一个自由的生存状态。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阿马蒂亚·森认为,如果财富能在社会中得以公正分配,财富和GDP确实是人类福祉的重要因素。

B.哲学教授怀特认为幸福的概念太笼统,泛泛而论幸福并不是很有用处,而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经常对精细的研究结果更感兴趣。

C.从福祉中挑选出来的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环境恶化等在对今天世界上人类生存处境进行评估和量化测定时具有政策指导作用。

D.文章中大量引用阿马蒂亚·森及怀特的话,目的是使文章富有文采。

3.什么是幸福,文中有哪三种不同的看法?(4分)

答:                                                                                    

 

4.我们的幸福由什么决定,请结合文章列举。(4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4.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