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享受迎难而上的快乐 蚕蛹化蝶,必经钻心之痛,迎难而上才会华丽变身,享受光彩照人的快乐; 凤凰涅槃,必经灼肤之痛,迎难而上才会浴火重生,享受万众瞩目的快乐;  人亦如此,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会像那逆水而游的鱼一样,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尽是崎岖和坎坷。当困难摆在你面前时,你会怎么办?是放弃,是逃避,还是······?不,朋友,那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苏格拉底说:“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让我们在困境中奋斗吧,只有那样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哪种灯泡内芯更耐用时,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选择迎难而上,一千多次的实验,终于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代史学家司马迁,在进行历史的记录时,面对宫刑带来的屈辱,他选择了迎难而上,最终完成《史记》,享受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快乐。 无臂钢琴师刘伟,在弹奏钢琴时,面对无臂的痛苦,仍然选择迎难而上,最终走入维也纳金色大厅,享受到鲜花和掌声的快乐。  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只有在困境中才能锻炼出人才来。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在困难面前,我们怎样才能成为胜者呢?唯有迎难而上,不懈奋斗。  迎难而上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八年屈辱的抗日战争,面对武器装备的落后,作战物资的短缺,敌我实力的悬殊, 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退缩,并没有投降。就连那些抗日小英雄的姓名也不胜枚举: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小兵张嘎,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他们用自己极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成为我们迎难而上的榜样。  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不畏艰难者总能走出一条攀登到顶峰的路;不管多么幽深的大海,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吧,荡起生命之舟,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解析】 试题分析:此作文题话题指向明确,但又不过于直白,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这是作文命题的一大规律。关注个体的成长,培养有道德素养的人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作文命题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此作文命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是小和尚与老和尚的对话,小和尚的话是次要方面,老和尚的话是主要方面,只要深入理解对话的含义,挖掘材料隐含的哲理,文章就易于动笔了。      “逆水而游”“费力辛苦”与“顺水而行”“安逸舒适”是一对辩证联系的矛盾统一体。“顺水而行”确实暂得安逸和舒适,但其“随波逐流”,如死去的“飘落黄叶”,“安逸和舒适”是短暂和无意义的。“逆水而行”虽然“费力辛苦”,但“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即“奋斗”和“快乐”。   把握了材料核心内容后,有必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由此及彼的深层思考,循事探理,条分缕析,形成生活的理性体验,以开掘思想的深度。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也如顺水漂流的“黄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的人正如逆水而游的“鱼”,虽衣食用无忧,生活安逸,小有成就,却仍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我奋斗,我快乐”的含义。    只要分析深入,理解透彻,思辩准确,定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来。   参考立意:  快乐的含义是行动;不要随波逐流;要勇于逆流而上;在奋斗中享受快乐;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漫画内容及文字说明,按要求答题。(6分)

满分5 manfen5.com

说明:新学期开学,中小学生们背着书包走进学堂。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生沉重的书包中充塞着各种各样的教辅书……

1.请给这幅漫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分)

2.针对漫画内容写一段警示性话语(不超过60个字):          4分)

 

查看答案

结合整段文字,以曲率驱动为开头,给曲率驱动下个定义,须包含概念产生和曲率驱动的原理、优点,不超过80个字(6分)

曲率驱动是一个由于科幻电影《星际迷航》而变得流行一时的概念。一艘太空飞船,如果能够利用某种方式把它后面一部分空间烫平,以减小其曲率,那么飞船就会被前方曲率更大的空间拉过去。这样的飞船,其动力可以看成是由曲率提供的,这种驱动方式可以使飞船实现10倍光速飞行。

为什么飞船会被曲率更大的空间拉过去?这就像一条小船,在平坦的(即曲率为零)河流上航行,不会自动加速。但如果前方有一道瀑布(即曲率无穷大),则小船会很快加速。

1994年墨西哥物理学家明戈·阿尔库贝利提出了曲率驱动的概念。他设计了一个环状结构,可以让飞船四周的时空发生弯曲,前方空间曲率加大,后方空间变为平坦。然而计算显示这种装置需要无法达到的极高能量才能实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长大

李日升

儿子今天又向我发脾气了。

自从丈夫出车祸住院之后,儿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他总喜欢跟我说说笑笑的,总喜欢跟我一起聊天,是一个让别人羡慕的乖孩子。以前啊以前,唉。我在厨房里煲着汤,边放调料边想着。这时儿子手里拿着一张纸,气愤地站在厨房门口。

我气愤地站在厨房门口,手里拿着的是爸爸在医院的诊断书。你还想瞒我瞒到什么时候!我冲着妈妈喊道,别以为我还小,不懂事,其实你儿子已经长大了!说完,我马上转身离开,转身的那一刻,脑子里回放着的是小时候被妈妈摸着头说我乖的镜头。我抑制着自己,不再去想以前那些幼稚、懵懂的岁月。等等,我转身的那一刻,妈妈好像是被我吓到了,她停下了手中的活,头转向我,一直在看着我,而且,当我讲到我已经长大了的时候,她眼里分明含着泪水。不知道那泪水代表什么,是代表她为我已经长大而感到激动,抑或是,她对我已经失望了呢?不去想,不想再去深究,只知道我的气愤掩盖了一切。不知不觉,我已经回到了卧室,手里还拿着被我揉皱了的诊断书。

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该怎么办,爸爸两只手都残废了。

儿子的举动的确把我吓坏了。我曾经设想过千万种儿子向我证明他长大的情况。比如:他拿着大公司的工作证给我看;他在母亲节或是其他什么节日,为我做一顿饭;或者是他能自己决定报考哪所学校……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竟会是他在发火的时候告诉我的。

或许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世界上哪有像童话一样的结局。我偷偷地抹掉眼泪,心里不断安慰自己。但是不知怎的心里又一酸,眼泪又涌了出来。丈夫双手残废,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就我一个人顶着,现在儿子又变得这么不懂事,这日子还怎么过啊。我第一次尝到泪水有多咸。

迷惘了好久,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坚决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站起来。我要自立,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这几天,我试着摆脱对妈妈的依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有了自己的想法,就难免会和妈妈有些矛盾。我并不是故意要跟妈妈斗嘴的,每次斗嘴之后我都会在心中忏悔千万次,自己的心有多痛,我当然知道。但是,我必须变得坚强,我要成为家中的另一根顶梁柱。是我太过迫切了,太迫不及待地要成为一个自立的男子汉,但———我是不是对妈妈有点过分呢?盯着天花板好一段时间,我决定离开卧室,去厨房向妈妈道个歉。

……”儿子喊道。

我听到了,赶紧低下头,抹掉眼泪。然后又赶紧抬起头,对着站在门口的儿子说:饭我已经弄好了,汤也快煲好了,你把饭菜拿到餐桌上先吃吧。他听了,起初是迟疑了一会儿,似乎有些什么事情要跟我说,过了好一段时间,他才了一声。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是由于我哭过的原因,说话的时候多少有点抽泣的感觉!我不想被儿子察觉出来。我想在他心中保留一个坚强的妈妈的形象,不要让他因为爸爸不能干活而为生活担忧,让一个孩子承担生活的压力,太残忍了。不知道他有没有发现,我瞥见他坐在餐桌旁不动声色,一脸平静。

妈妈哭过的证据无法否认,她的眼圈分明是红了。我把饭菜端出来放在餐桌上,但我不觉得饿,或者说我早已没了感觉。来不及猜想妈妈是否还在因我而哭,她就已经端着汤走出了厨房。是由于端着汤的缘故吧,她走向餐桌的过程中有点蹒跚,白发在灯光的照射下刺痛着我的心,我悄悄地低下头,几乎不敢正视妈妈,妈妈红红的眼睛灼伤了我的心。她把那碗热汤放在我面前,然后她也坐下来,碗的上方冒着白色的热气。热气中我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我,那时的我也在喝汤,妈妈在我身边,吹着汤,不想让我烫着,当我把汤喝完的时候,妈妈就会笑着夸我乖……我微微地笑了,但是一想到我刚才对妈妈的方式,愧疚感充满了空气,似乎连呼吸都困难。我端起汤,轻轻地吹了吹,汤有点咸,但有种熟悉的香味。妈妈在静静地夹着菜。

对不起,妈妈。儿子轻轻地说。

我夹着菜,动作定住了。我看向儿子,他也看着我。他让我想起他的小时候。

呵,傻孩子。妈妈温柔地伸手摸了摸我的头。

我看着妈妈,妈妈笑了,不小心瞥见妈妈的泪珠,于是自己强忍着的泪珠终于也一颗接一颗心安理得地掉了下来。

1.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主要通过哪两件事来表现儿子长大的。(4分)

2.这篇小说的人称使用比较特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请就此作简要的分析(5分)

3.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成长观。请结合小说内容,并联系现实,对这种成长观作简要的分析和评价。(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与科学精神

刘长城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以经过实践验证的精确概念表达的知识体系。分析来看,科学有以下特性:科学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是以精确的概念表达的体系;概念的真理性经过实践的验证。与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是科学技术,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有明显区别的。具体表现在:(1)科学是认识世界,探求客观真理,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用来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技术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和信息手段。(2)科学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3)科学没有眼前的、近期的经济效益;技术的功能明显,可为国民经济提供明显的效益。其实,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在我国经常被混为一谈,社会上大多数人也难以区分科学与技术。科学一词很少在中文中单独出现,它总是与技术连在一起,称为 科学技术科技,而人们理解科技时往往更强调后面的技术,而不是前面的科学。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区别开来。

由此来看,我国古代虽然曾经有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四大发明,但只能说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惊奇地发现,科学技术发达的文明古国——中国,却没能率先进入现代文明。其实,科学这个词是舶来品,是日本人对“Science”一词的翻译(1832年),是分科之学的意思。中国人最初把“Science”译为格致1896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1898年康有为的奏折中开始使用科学一词。直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科学才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严复、陈独秀等人为中国的科学启蒙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素说:人类的思想有两种冲动,一种是神秘的,一种是逻辑的。由前一冲动发生宗教学、伦理学;由后一冲动,乃发生自然科学。在中国古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人和自然统一在一个精神世界里,没有产生和使用形式逻辑思维,大大阻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然世界的规律性探索,所以科学没有能在古代的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也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开始引进赛先生Science),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孕育科学的土壤和空气仍不充分,从伪科学、法轮功邪教的猖獗来看,科学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正是由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人类才逐渐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直至迈向信息时代。正是由于科学昌明,人类才摆脱愚昧,走向文明。人类今天能够遨游太空,网上冲浪,无不是科学发展的丰功伟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但毋庸讳言,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多半仍停留在科学的技术层面、物质层面、经济效益层面上。其实,科学对人,对人类社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科学精神的影响作用。由于科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及其快速的陈旧率,要人们对科学知识都能全面了解、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能引导帮助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对青少年来说,培养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节选自《论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科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技术虽然没有眼前的、近期的经济效益,但可为国民经济提供明显的效益。

B.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以经过实践验证的精确概念表达的知识体系。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有明显区别的。

C.人们理解科技时只强调后面的技术,而不是前面的科学。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D.科学一直不能够在古代的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是造成中国没能率先进入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E.在中国,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人和自然统一在一个精神世界里,没有产生和使用形式逻辑思维,大大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规律性探索。

2.关于科学精神,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

A.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

B.人类能逐渐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直至迈向信息时代,正是由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

C.科学精神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能引导帮助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

D.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多半仍停留在科学的技术层面、物质层面、经济效益层面上。

3.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这句话体现了本文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4.请结合文章,说说为什么我国古代虽然曾经有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四大发明,但只能说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接前3题计分)(6分)

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2.渔舟唱晚,                          ,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