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与科学精神 刘长城 ①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与科学精神

刘长城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以经过实践验证的精确概念表达的知识体系。分析来看,科学有以下特性:科学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是以精确的概念表达的体系;概念的真理性经过实践的验证。与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是科学技术,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有明显区别的。具体表现在:(1)科学是认识世界,探求客观真理,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用来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技术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和信息手段。(2)科学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3)科学没有眼前的、近期的经济效益;技术的功能明显,可为国民经济提供明显的效益。其实,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在我国经常被混为一谈,社会上大多数人也难以区分科学与技术。科学一词很少在中文中单独出现,它总是与技术连在一起,称为 科学技术科技,而人们理解科技时往往更强调后面的技术,而不是前面的科学。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区别开来。

由此来看,我国古代虽然曾经有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四大发明,但只能说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惊奇地发现,科学技术发达的文明古国——中国,却没能率先进入现代文明。其实,科学这个词是舶来品,是日本人对“Science”一词的翻译(1832年),是分科之学的意思。中国人最初把“Science”译为格致1896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1898年康有为的奏折中开始使用科学一词。直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科学才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严复、陈独秀等人为中国的科学启蒙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素说:人类的思想有两种冲动,一种是神秘的,一种是逻辑的。由前一冲动发生宗教学、伦理学;由后一冲动,乃发生自然科学。在中国古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人和自然统一在一个精神世界里,没有产生和使用形式逻辑思维,大大阻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然世界的规律性探索,所以科学没有能在古代的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也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开始引进赛先生Science),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孕育科学的土壤和空气仍不充分,从伪科学、法轮功邪教的猖獗来看,科学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正是由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人类才逐渐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直至迈向信息时代。正是由于科学昌明,人类才摆脱愚昧,走向文明。人类今天能够遨游太空,网上冲浪,无不是科学发展的丰功伟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但毋庸讳言,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多半仍停留在科学的技术层面、物质层面、经济效益层面上。其实,科学对人,对人类社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科学精神的影响作用。由于科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及其快速的陈旧率,要人们对科学知识都能全面了解、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能引导帮助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对青少年来说,培养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节选自《论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科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技术虽然没有眼前的、近期的经济效益,但可为国民经济提供明显的效益。

B.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以经过实践验证的精确概念表达的知识体系。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有明显区别的。

C.人们理解科技时只强调后面的技术,而不是前面的科学。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D.科学一直不能够在古代的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是造成中国没能率先进入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E.在中国,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人和自然统一在一个精神世界里,没有产生和使用形式逻辑思维,大大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规律性探索。

2.关于科学精神,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

A.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

B.人类能逐渐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直至迈向信息时代,正是由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

C.科学精神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能引导帮助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

D.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多半仍停留在科学的技术层面、物质层面、经济效益层面上。

3.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这句话体现了本文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4.请结合文章,说说为什么我国古代虽然曾经有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四大发明,但只能说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4分)

 

1.BD 2.D 3.爱因斯坦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对青少年来说,培养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因为: (1)、科学对人,对人类社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科学精神的影响作用。 (2)、正是由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人类才逐渐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直至迈向信息时代。人类才摆脱愚昧,走向文明。 (3)、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可以引导、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能引导帮助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观点和理由各1分) 4.(1)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在我国经常被混为一谈,社会上大多数人也难以区分科学与技术。“科学”一词很少在中文中单独出现,它总是与技术连在一起,称为 “科学技术”或“科技”,而人们理解科技时往往更强调后面的“技术”,而不是前面的“科学”。 (2)在中国古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人和自然统一在一个精神世界里,没有产生和使用形式逻辑思维,大大阻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然世界的规律性探索,所以科学没有能在古代的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可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辨识做出取舍。A项错在“科学技术虽然没有眼前的、近期的经济效益”,原文表述的是:“科学没有眼前的、近期的经济效益”,而“为国民经济提供明显的效益”的是技术,而非科学;C项错在原文表述是:” 人们理解科技时往往更强调后面”。E项的表述是“在中国”而原文的表述是在第3段中“在中国古代”,“中国人”应为“中国知识分子”。所以选B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从原文中找到对“科学精神”论述的语段,将选项带入并进行辨识,做出判断。D项是对科学技术的说明,不是对科学精神的解释。考生若不审题干很容易认为此项是对的。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可先分析爱因斯坦的观点,“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然后,再从文章中找出具有相似观点的语句即可,如文章结尾一句“对青少年来说,培养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更为迫切、更为重要”。然后再根据最后一段,对末尾一句“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进行概括即可。如“正是由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人类才逐渐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直至迈向信息时代。人类才摆脱愚昧,走向文明。”以此类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首先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一句中找到这句话,根据提示性的词句“由此来看,”可知,“此”在前面,故从第一段中可找出相关的论述语句如“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在我国经常被混为一谈,社会上大多数人也难以区分科学与技术。‘科学’”一词很少在中文中单独出现,它总是与技术连在一起,称为 ‘科学技术’或‘科技’,而人们理解科技时往往更强调后面的‘技术’,而不是前面的‘科学’” 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接前3题计分)(6分)

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2.渔舟唱晚,                          ,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是由金入元散曲作家,金亡后五年才出来做官。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向来被视作亡国之音。

1.开头的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3分) 

2.这首小令以极其委婉的语言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请结合末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机:吉凶之兆。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封我矣,吾不受也             数:多次

B.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者异也     宝:宝物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伍员于吴                       适:到……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过荆,至江上                  州司临门,急星火

B.盖是国也,地险民多知          吾尝跂望矣

C.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丈人        其孰能讥

D.可长有者,唯此也              皆出于此乎

3.下列文句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并举儿子必取抟黍矣的生活实例,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D.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5.翻译。(10分)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3分)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分)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

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

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

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落,有根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A①⑥④③②⑤  B③②⑤④①⑥  C④⑥①②⑤③  D③②④⑤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重大的令人鼓舞和值得高兴的文学事件,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成熟、自我完善的一个象征,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新起点。

B.只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全方位适应时代变化,善于把握知识经济的时代脉搏,才能使教育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

C.为了确保鲍姆加特纳能以最佳姿态进入自由落体状态,穿越地球高层大气,工程师在航天服背部增加了两个固定飞翼,以便在高层大气中保护他。

D.由于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调查,凭主观想象加入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小说的感染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