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是由金入元散曲作家,金亡后五年才出来做官。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向来被视作亡国之音。

1.开头的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3分) 

2.这首小令以极其委婉的语言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请结合末句赏析。(4分)

 

1.景象: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柳外荡舟、莲歌互答的欢乐景象。(1分)一叶小舟从杨柳岸边荡过,舟上有采莲人的欢声笑语,他们互唱互答,打破了夜的寂静。(1分)这种热闹的景象与下文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 2.①“南朝旧曲”是以陈后主的荒淫比喻当时统治者的腐败,这首曲子令人回溯过去,体会到金的衰亡、元的黑暗。②“司马泪痕多”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化用而来,表达了诗人如同“沦落天涯”一样的亡国之恨。(4分。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根据“采莲人”“采莲歌”“柳外”“舟”,通过联想和想象,就能描绘出一幅采莲人乘着小舟在歌声中欢快的从杨柳岸边荡过的景象,然后根据画面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作答,在内容上,可指出这种欢乐景象;在结构上,可根据下文的“独”“伤心”“泪”等关键词,可得出与下文的孤独伤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运用历史典故来表达情感,故答题时,可结合着注释了解写作背景,通过分析“南朝旧曲”所暗喻的社会现实,通过分析“司马泪痕多”所表现的亡国之音来表达诗人的亡国之恨。解答思路是“了解背景+分析典故+表达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机:吉凶之兆。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封我矣,吾不受也             数:多次

B.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者异也     宝:宝物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伍员于吴                       适:到……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过荆,至江上                  州司临门,急星火

B.盖是国也,地险民多知          吾尝跂望矣

C.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丈人        其孰能讥

D.可长有者,唯此也              皆出于此乎

3.下列文句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并举儿子必取抟黍矣的生活实例,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D.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5.翻译。(10分)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3分)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分)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

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

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

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落,有根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A①⑥④③②⑤  B③②⑤④①⑥  C④⑥①②⑤③  D③②④⑤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重大的令人鼓舞和值得高兴的文学事件,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成熟、自我完善的一个象征,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新起点。

B.只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全方位适应时代变化,善于把握知识经济的时代脉搏,才能使教育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

C.为了确保鲍姆加特纳能以最佳姿态进入自由落体状态,穿越地球高层大气,工程师在航天服背部增加了两个固定飞翼,以便在高层大气中保护他。

D.由于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调查,凭主观想象加入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小说的感染力。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焦虑,随着社会转型的躁动,正在像幼龄化趋势下移。如今,连幼升小都已经成为要掌握攻略,让人殚精竭虑的一项工程。家长们对牛小趋之若鹜,根源固然主要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社会评价标准单一,以及社会各阶层地位大相径庭,但人民在把板子打向制度同时,是否想过,自己也正作为制度的参与者,甚至是推波助澜者,共同营造了这种有些病态的社会现象。

A.殚精竭虑            B.趋之若鹜           C.大相径庭          D.推波助澜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台          颓/年           开花/归根

B/         /工           不应求/呈堂口

C/嗽          肥/           息事/缺毋滥

D.攻/难          胡/纹           然落泪/无声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