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不然矣 然:……的样子。
B.此臣所谓大患也 患:祸患。
C.则又以军法从事 从事:部署办事。
D.而邀其上者,何故 邀:通“要”,“要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翱翔蓬蒿之间
B.战者必然之势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C.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 仲尼岂贤于子乎
D.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己欲立而立人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仲 尼 曰 善 哉 政 宽 则 民 慢 慢 则 纠 之 以 猛 猛 则 民 残 残 则 施 之 以 宽 宽 以 济 猛 猛 以 济 宽 政 是 以 和。——《左传》
A.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B.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C.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D.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在碰到大的难题时常常求助于神,只有在人力无法解决的困难面前,神才显示它的威力,这重大的难题就是人们无法克服死亡的威胁。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这一难题竭尽全力,故绘画中尽管满篇神仙鬼怪,却尽是人的根本欲求——生存意识的体现。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同时也渗透着深奥的道教美学思想。其中,《朝元图》着力表现神仙们奇特的经历和传说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绘成世外桃源;另一方面又极力宣扬仙界尊卑的严格性,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表现方法的两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而这种并存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②绘画中的山水自然题材与壁画题材不同。山水自然题材首先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按孔子的说法,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而天又以自然的形态出现,则自然世界蕴含着天意,故面对自然可悟通行为规范,于是他宣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视为培养人的道德精神的一部教材。
③其次,山水自然题材绘画体现着个性情感的抒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自然四时景观与人的情感对应展示出来,是“天人”学说在情感领域走向美学的标志。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又一表现,人们对自由解脱的向往,就在这种绘画中显露。
④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除儒家外还有道家。庄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因为它们都是世界本体(道)的化身。老庄的“天人合一”不是外象的“天人合一”,而是本体的合一。但在客观现实中,自然是与人相对立的存在。艺术家的努力就是使二者获得统一。如果说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那么,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观则是为了解放人性,争取自由,是对物的压迫、人的压迫与自我情感困扰的反抗与解脱。
⑤追求天地精神势必鄙弃物质外象。庄子在《天道》篇感叹道:“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可见庄子美学强调于象外求意,不拘于形色。北宋时,苏轼、米芾大力提倡水墨写意,于是水墨画大盛,后代所谓“元四家”、“明四家”,蔚为大观。水墨写意之流,到了清代,画水墨山水被奉为上乘,而工笔重彩的青绿山水被斥为末流。我们从这一发展流程看,庄子思想在山水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⑥“明四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感到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途,以诗文书画自娱。而自北宋、明初绵延于此的“尚意趣、精笔墨”的元人绘画传统,则为他们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昭示了道路,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创作旨趣成为他们山水花鸟题材的普遍特点。如,沈周的《夜坐图》、《江村渔乐图》尤能反映出明代文人山水的美学追求。
(《文艺生活》2011年第8期)
1.下列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天人合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道教壁画《朝元图》中把神仙洞府描绘成世外桃源,又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两重性表现方法体现了“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
B.绘画中的山水自然题材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这主要是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C.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主张面对自然悟通人的行为规范,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
D.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观有助于解放人性,争取自由,是对物的压迫、人的压迫与自我情感困扰的反抗与解脱。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人们无法摆脱死亡威胁这一难题,所画的内容尽管是神仙鬼怪,但表现的却是人的生存意识。
B.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对自由解脱的向往,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又一表现。
C.庄子在《天道》篇感叹道“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可见庄子美学喜欢于象外求意,不喜欢形色。
D.“明四家”成员淡于仕途,加上吸收了“尚意趣、精笔墨”的元人绘画传统来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这让他们的山水花鸟题材绘画有了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特点。
3.从全文看,下列推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文章来看,无论是宗教题材绘画,还是山水题材绘画,都带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B.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
C.从北宋、明,到元、清,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兴盛主要受庄子“重意轻形”思想的影响。
D.仕途的险恶,加上受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常使明代一些文人名士淡于仕途,转而以诗文书画寄托情怀。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孔子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体现了重视仁德的思想。(《论语》)
B.曹操发兵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以刘备是宗亲,愿将徐州相让,刘备不肯接受;刘备解徐州之围后,陶谦再让徐州,刘备仍不接受;不久陶谦病重,三让徐州,刘备还是辞让。陶谦死后,徐州军民拥戴刘备,但关羽、张飞因嫌徐州地小而极力反对,刘备最后也没有接受徐州。(《三国演义》)
C.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是单枪匹马,为时两天。头一天,他看到一家客店,把它当作了堡垒。把店主当成了堡垒长官。第二天,他听从”堡垒长官“的劝告,决定回家一趟,置办行装和找个仆人。(《堂·吉诃德》)
D.卡西莫多在十四岁时就当上了圣母院的敲钟人,这使他得了一种新的残疾:钟声破坏了他的听觉,他变成了聋子。但这并不影响他继续做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堂敲钟人。(《巴黎圣母院》)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就在山顶,几万年来,他们就这样相依相偎,不离不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就倚在山头,随着晦明变化、阴晴风雨而变化多端。
①无端地要生出这样的感慨 ②站在拉萨街头看云 ③山为云而生,云为山而现 ④在湛蓝的天宇下,毫不保留地坦诚地踞坐在布达拉宫的周围 ⑤石与沙累积着,纵横了沟壑,连绵了山头 ⑥四面环山,山势并不崔嵬
A.③②①⑥⑤④ B.⑥⑤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⑥⑤ D.④⑥⑤③②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做出部署,并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描绘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B.从2011年初开始,比亚迪总公司对处于地理位置偏远、经营不善的经销商实施劝退策略,这使经销商数量从最高的26家减少到目前的大约21家左右。
C.对泰国的水灾,很多中国人感同身受。日前,中国政府派出防洪专家组协助泰方抗洪,并送去了大批救援物资,包括气垫船、净水器、帐篷等,总价值超过4 000万人民币。
D.今年盛夏,艾萨克森见了乔布斯最后一面,在整个交谈的过程中,他一直蜷缩着身体,但语言依然犀利幽默。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B.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C.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D.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