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3·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

(2013·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 试题分析: 1.句领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太古”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试题分析: 2.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试题分析: 3.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感,如“世味”仍时时侵扰,“拈笔忘筌”其实是难忘世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