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动,“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 试题分析: 2.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后两联写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凉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