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歌的首句告诉读者江头生长着几树梅花,之后再没有正面描写梅花。而是通过“前时雪压”的恶劣环境来渲染烘托梅花“昨夜月明依旧开”的品质。 试题分析: 2.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满分5 manfen5.com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满分5 manfen5.com洲烟雨:指长满满分5 manfen5.com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未婚妻

                    []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如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年版。有删改)

1.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气,更提不到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 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2.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剑冰

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段描写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的感激之情,表达的深切怀念。

D.第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