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 觌(dí):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4.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的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曹彬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礼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后周太祖)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朝廷。私下相见(别人送他)的礼物,一点儿也不接受。吴越之地的人乘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地给他,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一会儿说:(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了,登记清楚这些礼物后带回去,全部交给官府。

当初,太祖掌管皇帝的亲兵,曹彬保持中立不依附太祖,不是因为公事不曾上门拜访,宾朋宴饮的集会,也很少参加,因此太祖很器重他。(宋太祖)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对他说:我从前常常想亲近你,你为何总是疏远我?曹彬叩头谢罪说:微臣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的职务,恭敬严格地恪守职位,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结交您呢?

(宋太祖)开宝七年,讨伐江南。长期围困中,曹彬经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池将近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众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只需各位诚心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答应了。第二天,病情逐渐好转。又过了一天,城池被攻破。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多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客礼相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几个骑兵守候在宫门外。他身边的人悄悄地对他说:李煜进宫后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他必定不会自杀。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他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你做使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啊。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使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稍微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笑。皇上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使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

(宋真宗)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皇上驱车疾行亲自去问候,亲手为他和药,又赐给他白金万两。六月,曹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皇上亲自致祭,哭得非常悲伤。

 

1.C 2.B 3.D 4.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预:提前、预先。 试题分析: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近名”意为追求名声,而不是“得到名声”。 试题分析: 3.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D项中宋太祖“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于文无据。 试题分析: 4.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因此概括出大意,说明两人为什么笑即可。答题时,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①攻打南唐时皇帝曾许诺封曹彬为使相,潘美预先恭喜他时,曹彬说皇帝还不会封他为相,因为太原刘继元尚未攻克。事情果然被曹彬说中。“笑”表达了潘美对曹彬的钦佩。②太祖被曹彬猜中了心思,使得他前面的解释完全成了借口,所以此处是太祖自我解嘲之笑。也暗含他对曹彬的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洞山记

[]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胜国:前朝。劣:仅仅,才。磐折:弯腰。较然:明显的样子。吊:悲伤。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导火灭      会:适逢

B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力殆  慑:害怕

D.窃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是中极暗 烟郁勃满洞中 心骇乱恐甚 如是,仅里所 有泣者,恚者,诟者 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试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

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龙集丁巳八月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足区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 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满分5 manfen5.com:同崎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  舆:众多

D.政一家  由:如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接见陆贾。陆贾于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接着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回到朝廷之后,把在南越的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借机逐渐按照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用自己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派兵诛灭他。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而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  邃:精深

C.履祥倾营购  赀:钱财

D为一书  勒:镌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经济之略  余嘉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行  使工药淬之

C举先儒之言 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二氏  徒慕君高义也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黄处求学,黄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初年(宋朝)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结果)他推辞没有就职。宋朝即将灭亡,履祥居住的地方盗贼四起,履祥于是退隐到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谆谆教导,严格不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二人被发配做了奴隶,彼此不了解已有十年,履祥倾尽钱财营救,最终把他们赎身出来;后来那个孩子成了显贵,履祥始终没有说过这件事,见面时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来记载前朝的事迹,然而刘恕的书不以儒家经典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履祥)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另外搜集旧史及诸子的书,按编年体来记载史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集结(编纂)成一本书,命名为《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拜见王柏之后,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树立学习的志向,并且援引了前辈儒家的话: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在表面上立下志向,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多次谈到贤者的贤能,能区别天理与人欲,你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会之,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论者都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淳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受到二人的传教,而且兼容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做了国子博士,给学官写了一封信,在乡学中给履祥建了祠堂。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查看答案

(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 机:吉凶之兆。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得了病,快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吉凶之兆。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楚王)把寝丘赐给他,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百姓多巧诈,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地方,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地方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渡过长江,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有什么不能做?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宋国有一个农夫,耕地时得到一块玉,()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子罕()不愿收下。农夫请求说:我们种田人把玉看作宝贝,希望相国赏脸收下它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因此宋国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看作宝物的东西(和一般人的宝贝)不同罢了。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取黄米饭团;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浅陋无知的人面前,浅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选择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智慧越精深,他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一个人的智慧越低下,他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查看答案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昩昩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jiè):赞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          茹:吃

B.皆竞献状  秀:开花

C鹤氅衣  被:通,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耶  狎:接近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

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日歌吟万松间

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苍松,充满视野,高入云端,鲜绿照人,就像洗过的一样。松树上有薜荔和女萝类的野生植物缠绕,(这些植物)横向延伸几丈远,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树根上生长的茯苓,像羹斗那么大,和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混杂在一起,采来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往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好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风从东边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东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也更加陡峭,气势好像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去闽中几百里的地方,美丽的树木就像荠菜紧贴在地上,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唯天在上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在写诗作画的空闲时间里,披上披风,拄着竹杖,遍游三亭。回去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它们)就像善士、伟人一样在他的左右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的时间长了,精神专注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好像在千年前正与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章君高兴极了,起来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木屐合着节拍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相应和。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

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金华的宋濂()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在植物之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曾经对此深思:春天回暖,不论是根部蕴藏力量的大树还是积蓄力量的草根,没有不枝繁叶茂呈现一时的美丽的。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下来以后,叶子就都变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隐居,与松树结为朋友,就严格要求自己像松树一样卓异独立;等到他为了时局而出山,(依然)刚毅坚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建功立业从而恩泽百姓,从一开始就未曾与松柏的个性有过悖离。有的人不理解,牵强地说章君忘记了世人,从而质疑他隐居匡山,怎么可能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