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俭,字仲宝,琅琊临沂人也。幼有神彩,专心笃学,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俭字仲宝琅琊临沂人也。幼有神彩专心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袁粲闻其名言之于明帝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帝俭嫡母武康公主同太初巫蛊事不可以为妇姑欲开冢离葬。俭因人自陈密以死请故事不行。母忧服阕为司徒右长史。《晋令》府长史著朝服,宋大明以来著朱衣。俭上言宜复旧,时议不许。

俭察太祖雄异,先于领府衣裾,太祖为太尉,为右长史恩礼隆密专见任用。转左长史。及太傅之授俭所唱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议咸相推许。时大典将行俭为佐命礼仪诏策皆出于俭褚渊唯为禅诏文使俭参治之。

上坏宋明帝紫极殿以材柱起宣阳门。俭与褚渊及叔父僧虔连名上表谏曰:臣闻德者身之基俭者德之舆。春台将立晋卿秉议;北宫肇构汉臣尽规。彼二君者或列国常侯或守文中主尚使谏诤在义即悦况陛下圣哲应期。臣等职司隆重,敢藉前诰,窃乃有心!”上手诏酬纳。

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关,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俭又谏,上答曰:“吾欲令后世无以加也。”朝廷初基,制度草创,俭识旧事,问无不答。

上曲宴群臣数人,各使伎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敬则拍张。俭曰:臣无所解唯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

先是诏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谘事上以往来烦数复诏俭还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出外。俭启求解选,不许。其年疾,上亲临视。薨,年三十八。

吏部尚书王晏启及俭丧,上答曰:“俭年德富盛志用方隆岂意暴疾不展救护便为异世奄忽如此痛酷弥深!葬礼依故太宰文简公褚渊故事。

(节选自《南齐书·王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羡公主  尚:娶公主为妻

B为右长史  引:引荐

C各使伎艺  效:仿效

D俭嫡母武康公主同太初巫蛊事  以:因为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俭勇于直谏的一组是(    )

俭与褚渊及叔父僧虔连名上表  俭上言宜复旧时议不许  褚渊唯为禅诏文使俭参治之  ④臣等职司隆重,敢藉前诰  ⑤吾欲令后世无以加也  ⑥臣无所解,唯知诵书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俭幼时便专心笃学袁粲闻知他的名声便说给宋明帝明帝便把阳羡公主许配给他。

B王俭的嫡母武康公主参与了太初年间的巫蛊事件,王俭“密以死请”,让母亲十分担心。

C皇上举行私宴招待大臣褚渊等都表演了自己的特长王俭则背诵了《封禅书》。

D王俭生病时皇上亲临探视;他去世后其葬礼比照太宰褚渊的先例办理。

 

1.C 2.A 3.B 【解析】试题分析: 1.效:献。 2.写王俭参与修改,说明皇上对他很信任;⑤是皇上的答复;⑥是王俭为皇上诵书。 3.“让母亲十分担心”不对,“母忧”是指母亲去世。古有“丁忧”,指父母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 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 龚自珍自幼博通多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首《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就叙利亚目前局势发表讲话提出了包括停火、对话、制定宪法和组建民主政府等内容的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倡议。

B美国底特律市的人口已经由鼎盛时期的185万人下降到71万人成为美国近60年来人口减少最多的城市这反映出该市的经济已经陷于低迷状态。

C吉林市国际雾凇冰雪节围绕大美吉林市快乐冬之旅为主题陆续开展了冰雪文化展览、趣味滑雪表演、青少年短道速滑比赛等活动。

D.“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投票评选结果揭晓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学者任继愈和邵建他们对评选结果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明白:考试不是学校的唯一追求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合课堂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教师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传授者。

B本次机构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针具体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力求毕其功于一役

C公平和正义是治愈社会心理疾病的最佳良药:只有少一些拼爹门公民才会多一分平常心;只有机会公平才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自怨自艾感叹什么大材小用、怀才不遇。

D面对新交规严厉的处罚条款很多有车一族、有证一族小心翼翼恶补新交规尽管如此还有部分驾驶员因为学艺不精吃了苦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而妄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 权衡:法令。伏怨:怀怨于心。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夺威:夺权。离死命:冒死罪。隙穴:孔隙比喻隐患。仪的:靶子目标。

(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则伯夷、盗跖不   乱:叛乱

B而苦乎以一二  负:担负

C数以德祸  追:补救

D释仪的而妄  发:放箭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君主善用人的一项是(3)(  )

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不轻爵禄不易富贵 轻虑重事厚诛薄罪

有赏罚而无喜怒 发矢中的赏罚当符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功立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东马塍[]

[] 朱淑真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 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1.第二句中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