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绝 境
金文吉
远山如黛。
如黛的远山下,便是米芾晚年隐居的墨园。
墨园之所以驰名天下,与一个叫“洗砚池”的池塘有关。“洗砚池”原本只是一方普通的池塘,池水清澈,虽无沙鸥翔集,但有锦鳞游泳。米芾少时习字,便在池中洗砚,经年累月,池水成了墨色,甚至岸边的梅树,开出的花竟然也是黑色的,素有“墨梅”雅誉。米芾辞官以后,将池塘周围的土地都买了下来,建立庄园,名曰墨园。
米芾初习书时,每逢挥毫临帖,必依古法,头顶瓷碗一只,碗里盛满清水,腕悬青砖半块,以此苦练笔功。
初,米芾下笔草率,日耗纸百张,然进步无多。一天,家里来了一位游方僧人。僧人在看了米芾的用笔后连连摇头。“那当如何?”米芾问。僧人说,想和我学笔法,需要用我的纸,五两银子一张。
纸贵,米芾凝思三天,才敢落笔。字写出后,米芾不敢相信,短短三天,他的字竟然大有长进。僧人留下了那五两纹银后悄然而去。至此,米芾明白,写字不但要用手,更要用心。
米芾学书,方式独特,称为“集古字”。及至晚年,铅华洗尽,登堂入室,成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世人不知,在书法上,米芾虽负盛名,但自比书圣羲之,仍感不足。然墨园不同,洗墨黑池,梅开墨花,墨园已成书家圣地。天下墨客不远千里,舟车劳顿,朝觐墨园,不过为求池中黑水一杯,以砺其志。墨园成就了米芾冠绝古今的勤奋之名。
隐居墨园之初,米芾每书皆用大笔,且每砚只蘸点墨,余墨均淡入池中,园中研墨、洗砚之人达十数人。
然求池水者众,米芾索性将无数墨块暗投池底,池水愈墨,池鱼竟黑鳞墨目,池边草木亦为墨色,墨园之名愈隆。
每有宾客到访,米芾必奉茶一杯,杯为白瓷,茶多为绿茶,但茶水却如淡墨,其味辛、苦。米芾自捻须摇首悠然品饮,诸宾客纷纷效仿,轻吹慢品,并频呼好茶。
及至清净之时,米芾或悬腕泼墨,或行吟浅唱,陶然于自家黑白园林之中。
米芾爱园成痴,一日突发奇想,何不将园中景致录之笔端,以传诸后世?米芾遂弃书从画。一木一石、一山一水皆烟云变幻,自成一绝,人称“米氏云山”。
居墨园日久,米芾身体每况愈下,先是手脚无力,后是剧咳颤抖,到后来,眼睛竟也出了问题。过去日挥三百纸而不馁,现在画一幅画都需数次停笔小憩。
一日,墨园来了一位僧人。僧人只临池叹息,不发一言。
米芾近前仔细观看,始认出他竟是自己幼时的授业恩师。米芾倒头跪拜,请僧人入室上座,敬茶。寒暄毕,米芾面露得意色,捧出画卷,请老师品评。
僧人凝思良久,连叹:病园、病画、病人、病心,囿于绝境而不自知。米芾愣怔,不知恩师所言何意。
僧人说,外面桃红柳绿,园中却只黑白两色,无四季之分,此为病园;画意清冷瘦绝,全无春色,此为病画;久居墨污之地,百毒侵身,此为病人;书画与虚名纠结,此为病心。四者中心病最甚。
一语惊醒梦中人。米芾两股颤颤,几不能持。再拜,求恩师赐脱困之方。
僧人拿出一墨,说,昔年我五两银子卖你草纸一张,今日我五两黄金再卖你清墨一块。池水清澈之日,当是你目明心聪之时。
米芾接过墨块,奉上黄金五两。僧人持金出门,“咚”的一声将金子投入池塘,转身移步而去,竟不回头。
待僧人远去,米芾即让家人将自己所画的木石山水悉数翻出,堆积在洗砚池畔,亲自将多年心血付之一炬,“米氏云山”从此绝迹。
火焰飞舞跳跃,明亮的色彩中,墨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生机。
(摘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无论是临帖学书的顶碗悬砖和“集古字”,还是挥毫作画,米芾都是不落俗套,独具一格的。
B.米芾晚年的书法铅华洗尽,后又创作出自成一绝的“米氏云山”,说明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
C.文章写墨园池鱼草木受染成墨,庄园成黑白园林,以一种荒诞的手法突出书法艺术的神奇。
D.从动作描写看,“捻须摇首”表现了米芾自得的心态;“轻吹慢品,并频呼好茶”表现了宾客附和的心态。
E.文章用“虽无沙鸥翔集,但有锦鳞游泳”来描写“洗砚池”的景色,化用古人文句,用词典雅,句式工整。
2.小说两次写到僧人,在情节关联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说“池水清澈之日,当是你目明心聪之时”,这句话有何含义?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诸葛瑾奉命到荆州见关羽,为孙权的儿子求亲。关羽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三国演义》)
B.为了暂时搁置觉民的亲事,觉新到祖父那里去替觉民讲情。他以为可以感动祖父,没想到却遭到祖父痛骂。(《家》)
C.冯云卿通过女儿从赵伯韬那里刺探到了商业机密,然后不惜动用女儿的垫箱钱来做“多头”,最终大赚了一笔。(《子夜》)
D.弗罗洛要爱斯梅拉达在绞刑架和他当中选择一个。爱斯梅拉达对他说,绞刑架还没有你那样使我害怕。(《巴黎圣母院》)
E.葛朗台瘫痪后,仍掌管密室钥匙,不愿将家用开支大权交给欧也妮。欧也妮心系夏尔,对父亲很冷淡。(《欧也妮·葛朗台》)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据报道,近年来,报名参加美国高考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考生人数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其中中国考生更是翻番,占非美国本土考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考生大都来自各省排名靠前的重点中学,学习成绩至少中等偏上,目标是美国排名前50位的高校。他们普遍从高二就开始准备SAT考试,一部分人甚至与学校签了协议,放弃中国高考。
对于中学生如此热衷于参加美国SAT考试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字数在 15 字以内)(3 分)
【本报讯】(见习记者宋伟涛):“校园‘光盘行动’开展以来,浪费现象明显减少。饮食中心万秀园、鸿博园两个食堂,以前每天大约要倒掉35至40桶剩菜,现在已经减少到 22 至 25 桶。”这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最近通过校园手机报了解到校园“光盘行动”的最新进展。北科大团委马老师告诉记者,接到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后,学校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节约活动。而人人网、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利器。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横线上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3分)
某市高中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 项目 | 家庭作业情况 | 睡眠状况 | 体育锻炼情况 | |||
4小时 以上 | 2小时 以上 | 8小时 以上 | 8小时 以下 | 1小时 以上 | 1小时 以下 | |
百分比 | 84% | 16% | 10.5% | 89.5% | 21% | 79% |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高中生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她家门前有一块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没说,满口答应,让出了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帖,还是发了轿子?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最后还骂到树上的鸟:你这老不死的贼!你上偷瓜下偷菜,偷惯了一双爪子还贼喊捉贼。有本事你就到法院去告,叫十八路人马来抓呵。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地大步离去,叫来了帮手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吗?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天早上天气不错,玉梅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却发现谷堆上画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吗?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吗?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陷她写洋字码!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因为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英文暗号,真相已没法澄清了。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最后只能摇头作罢。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子,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她当时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的疮疤吗?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当时还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给她难堪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两家非但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
…………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已被踩死了,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囔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也戳了一个。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扇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跑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口语化。玉梅在坪前的指桑骂槐和金花在篱笆那边的尖声回击,其语言都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B.小说先写“英文事件”爆发,后通过帮手的询问交代“事件”原委。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悬念,使情节具有波澜。
C.小说插叙“花裤”和“看戏”这两件往事,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它使玉梅对金花的误解加深,两人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
D.玉梅的公公是个明理而又寡言的长者。他的出现激化了矛盾冲突,在玉梅的内心掀起波澜,也促使小说的情节发生逆转。
E.面对公公的“嘟囔”,玉梅欲辩不能,只好“捂住嘴”。她“愣”在那儿仔细思量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为之脸红。
2.小说着重刻画了玉梅哪些方面的性格品质?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删与不删,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