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中国梦的文化维度是文明进步,文化繁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需要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形态,满足民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①它的提升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融、碰撞 ②传承优秀璀璨的中国文化 ③文明程度是国家的软实力 ④还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⑤吸纳一切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A.③①⑤④② B.①⑤②④③
C.①④⑤②③ D.①⑤③④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母亲解梦
韦如辉
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慌里慌张从厨房里跑来的妈妈说,我又做梦了。
若是霞光初现,太阳即将跳出来,母亲会让弟弟将梗阻在喉咙里的话说出来。若是阴天下雨,根本不可能见到阳光,母亲会想尽办法阻止弟弟把话说下去。
弟弟觉得母亲十分诡秘。
有诗曰:有梦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在母亲的嘴里,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让弟弟把梦憋在心里,脸色发青。至于母亲说的那首诗和那些事例,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考证。
我厌恶弟弟老做梦。母亲护着弟弟,说,老大,你懂什么?
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解释,母亲说,你还小,不懂,有的时候梦是反的。
反正我不太信,而且已经读了几年的书,觉得弟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也跟着无知。
其后弟弟的一个梦,让我信了,甚至感到十分巨大的可怕,像孤魂野鬼一样游走在我们家里。
弟弟憋了几天才说出自己的一个梦。弟弟梦见父亲骑着高头大马披红
戴花,娶新纳妾哩。
母亲那几天尤其郁闷,即使温暖的阳光妩媚地照耀,也融化不了她冰冻三尺的脸色。
父亲终于从他自如行走十一年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
弟弟再说做梦的时候,母亲紧张得如临大敌。
那件事之后,弟弟似乎长大了,懂事了,轻易不对母亲说又做梦了。
有一天,弟弟又做梦了。
弟弟说,梦见一群人抬着棺材向他走来,无论怎么躲,就是躲不开。垂头丧气的弟弟说着那个不祥的梦,眼眶里溢满泪水。
母亲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兴奋。她高声朗气地冲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喊,好梦!老韦家就要扬眉吐气了。看到我们可疑的目光,她接着说,棺即是官,材即是财。看来我们家要有当官的,也要有发财的。
母亲的解梦似乎真的应验了。之后的岁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但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而且官运亨通,几乎两三年就上一个台阶。弟弟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溢,数着数着票子就喊累了。
我和弟弟都很忙,整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甚至连给母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突然会问,你们没做梦?对于母亲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常常不以为然。母亲却说,自己做梦了。母亲做的什么梦?我们没时间问,也没时间听。母亲好像十分失望,总是唉声叹气地挂上电话。
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无数次接她进城,她要么拒绝,要么偶尔来一次,就火急火燎往乡下赶,留也留不住。家里那些鸡啊鸭啊猫啊狗啊,是她一生永远的牵挂。母亲牵挂的肯定还有别的什么,母亲不愿说,当儿子的也不好多问。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
母亲此时十分高兴,虽然身体渐渐老去,但总能焕发出短暂的活力。她房前屋后忙里忙外,空闲下来常对我们炫耀她那对梦的研究成果。比如火是财,水是命。比如瓜果就是有结果,开花就是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梦大都是反的,正的极少。
唠叨完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会将身子侧过去,谨慎地问弟弟做了什么梦。弟弟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母亲,做梦了,怎么跟弟弟一样喜欢做梦了呢?母亲把身子扭过来,老大,你做梦了?做的什么梦?我像弟弟一样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说的梦虽然与弟弟的梦情节不同,但是非常符合母亲解梦的规律。
母亲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睡着了。母亲一头华发,睡姿十分安详。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母亲在阴天下雨时会阻止弟弟把梦说下去,因为在她看来,做不祥的梦要等太阳出来一照,灾厄才会消散。
B.“我”厌恶弟弟说他做梦,也不信母亲解梦,这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C.在母亲看来,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腿,是弟弟的梦造成的,所以以后弟弟再说做梦,母亲都会很紧张。
D.这篇小说叙写了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解梦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为孩子着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家庭的母亲形象。
E.小说的标题《母亲解梦》既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情怀的理解。
2.小说开头写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是说他做梦,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写我与弟弟陪伴母亲过节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和创作技巧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不料竹斋又是这一手!大事却坏在他手里!”这段心理活动描写,是吴荪甫在接到公债市场失败的电话时的所思所想。“竹斋这一手”指的是杜竹斋乘吴荪甫孤注一掷压低价格之时大量买进公债。(《子夜》)
B.“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此段话是魏国大将陆逊大胜刘备之后,见临江有乱石堆,内含杀气,寻人相问,当地土人做出的回答。(《三国演义》)
C.凤姐照脸一口吐沫啐道:“你尤家的丫头没人要了,偷着只往贾家送……这会子被人家告我们……”,“这会子被人家告我们”是指凤姐唆使尤二姐已退婚的夫婿张华,状告贾府“强逼退亲,停妻再娶”。(《红楼梦》)
D.于是可怜的犯人面容柔和了。先前愤怒得全身抽搐,现在脸上浮现出奇异的微笑,温和、宽容、柔情,难以尽述。这里的“犯人”指的是卡西莫多,他受弗罗洛的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失手被擒而受刑。这段文字叙述的正是他看见弗罗洛从远处走来,以为来了救星的情形。(《巴黎圣母院》)
E.“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做出什么牺牲;也许她仍然爱我,拒绝我是为我好。”涅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当玛丝洛娃告诉涅赫留朵夫自己决定跟西蒙松走的时候,涅赫留朵夫终于明白了她对前嫌依然耿耿于怀,因而感到害臊,并觉得自己脸红了。(《复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4月4日,成龙连发四条微博,称自己20年前收藏了10栋当年面临被拆除的境况的徽派古建筑,如今由于无法妥善保管,决定将其中四栋转送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用于教学研究。成龙在微博中说,10年前他曾想将古建筑捐给香港政府,但因用地问题谈判未果;此后他又想捐给国内,但要么没人理,要么以盈利为目的的接收方式令人生畏。而新加坡政府闻知此事,7日内便承诺拨地,更称会支付古建筑的运费、兴建费及到当地工作的工人两年的住宿费等;科技设计大学为修护古建筑更是做了周详的考证和周边环境设计,制作了精致的模型和三维图样,这让他很感动,几乎想把其余6栋也捐给他们。
成龙的决定引发了网友的热烈反应,有支持,有理解,更有争议,甚至是明确反对。对此,你怎么看呢?(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3处语病,先写出病句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6分)
2013年5月15日晚,法国图卢兹国立管弦乐团在武汉琴台音乐厅献上了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①据悉,该团是法国三大国家管弦乐团。②作为第一个带领世界一流乐团来华演出的女指挥家,③年仅33岁的奥朗德拉被纽约媒体评为“年轻的指挥界摇滚巨星”。④古典音乐的创新,奥朗德拉表示,首先,指挥家要尊重乐谱的原意,⑤带领听众回到古典音乐的源头,⑦不能肆意改编和包装。⑧其次,指挥家要做的是要打破古典音乐的神话,让更多人接受古典音乐。
序号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批评家要勇于自我批评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在解剖别人的同时,要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他们在从事批评工作时不能缺失对批评自身的反思,这是文艺批评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如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在文艺批评中不断完善起来的,文艺批评的锋芒不但是在踏实的文艺批评中磨砺出来的,也是在文艺批评家对自身的真诚反省中磨砺出来的。可是,中国当代部分文艺批评家却缺乏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他们在批评作家艺术家及其文艺作品时慷慨激昂,咄咄逼人,但对文艺批评自身却没有起码的反思,以致出现了飙捧浮夸、前后自相矛盾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矛盾,首先是他们崇奉的理论使然。他们推崇文艺发展的多元论,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时期,一些文艺作品在价值观上相互对立。有些文艺批评家为了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的多元化发展,仅仅停留在探索文艺作品的意义上。他们不是努力克服现存冲突,而是跟着现象走,放弃了不可缺少的是非判断和价值高下判断,结果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这些文艺批评家如果没有理论上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就不可能走出误区。
其次,这些矛盾是他们身上的鄙俗气的产物。恩格斯曾经指出,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和作家歌德身上有着庸人的习气,认为“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虽然没有成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但身上却有不少这种庸人的习气,即鄙俗气。他们没有把握住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规律,没有对文艺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是过于强调个人关系的亲疏好恶。这些文艺批评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甚于追求真理,既不努力挖掘文艺家的独特贡献,也不客观地批评他们身上的缺陷,而是停留在对一些与个人关系密切的作家艺术家的评功摆好上。他们在取媚那些价值取向不同的作家艺术家时陷入了自相矛盾。显然,如果他们不根除身上的鄙俗气,就难以避免矛盾,甚至还会助长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中的不良风气。
要从根本上清除鄙俗气,除了改善文艺批评家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外,还有必要强化他们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他们需要清醒地回答,文艺批评家是从正确的美感出发的,还是屈服于淫威、取媚于权势、趋承上意或随波逐流?文艺批评家是追求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审美理想,还是追逐肤浅的时尚?文艺批评家是摒弃那些陈腐的审美观念,还是以文艺为玩物并停留在浅表的娱乐上?文艺批评家是不断超越,还是结束对真理的探求?
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就不能科学地解决文艺发展中的价值分歧,就不能有效地引领中国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就不能适应中国当代社会自主的创造时代,就不能具有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缺少对批评自身的反思,阻碍了文艺批评的发展。
B.文艺批评的锋芒是在踏实的文艺批评和对自身的真诚反省中磨砺出来的。
C.文艺批评家们放弃是非判断和价值高下判断,推动了文艺的多元化发展。
D.要从根本上清除文艺批评家自身的鄙俗气,必须改善他们发展的社会环境。
2.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的身上有哪些“鄙俗气”?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应该怎样强化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