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C.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D. “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追溯 联袂 咏叹调 开源截流
B.更叠 嗔怪 贴标签 毋庸讳言
C.震撼 遨游 座右铭 钟灵毓秀
D.敕造 希冀 试金石 攻城掠地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顷刻(qǐnɡ) 混沌(hún) 狩猎(shòu) 悬崖勒马(lè)
B.干系(ɡān) 横祸(hènɡ) 地壳(qiào) 朝暾夕晖(tūn)
C.颤抖(zhàn) 酩酊(dīnɡ) 叨扰(dāo) 甘之若醴(lǐ)
D.泠栗(línɡ) 鸿鹄(hú) 叱咤(zhà) 爱憎分明(zēnɡ)
以“牛”为描写对象描绘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
要求:运用环境描写和至少两种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法:立象以尽意
《易经·系辞》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客观上应是中国书法遵循的根本原则。“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由此衍生出物象、卦象、意象、大象等名词。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有而未形之时的混沌之“象”,谓之“大象”。
汉字具有非常精密、细腻的结构感,本身已经在“立象”,书法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更大的拓展。生活应用层面的文字书写,其单字造型的灵变范围非常有限,字与字之间只是追求一种鳞次栉比的齐整,而没有艺术化的组合关系。书法则无限拓宽单字结构体的变化,而且字和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比,而是穿插错落,艺术化地组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象”。这种书法之“象”更接近“道”的混沌。运控毛笔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用柔”思想。相对于“用刚”而言,“用柔”手段更为含蓄、复杂、细腻,更难以把握。“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柔活特性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有一种弥散着的特殊张力,这非常契合于“道”。
这样,文字之“象”乃升华为书法之“象”。书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通过视而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
“象”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所以,为了“尽意”,涵盖无限之“意”,“象”的形式必须平易简约。
如果过于具体、繁复,就会僵化,不具备回味、想象的空间。因此,《周易·系辞》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然而,“大象无形”的追求显得过于虚无空疏。
权衡折中之下,书法的形式构成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匹配是最恰当、最理想的。书法主要是黑白二色,以点线组合实现空间分割,与其他艺术相比,其形式至为洗练简约。这种抽象、简练的形式构成,既有具体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如此形成含蓄美感和多义效果,造成自由联想的阔大空间,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现无形的无限,如此方能“尽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书法最重要的是“得其心”,而不是“逐其迹”。“象”是一种依托,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意”。
书法家必须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象”有基本的技巧法则,必须从书法史上认真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如果不掌握书法的表达技巧,即使文化领域的专家名人的毛笔字迹,也不可能“尽意”,算不上“书法”。
“尽意”的第一个环节,是创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憬灌注到作品中。伯牙学琴,他的老师成连先生引导他“移情”于琴。张旭工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书法的“意”不仅记录了创作者的即时情绪,也呈现深层次的悠远情怀。这是一种高级情怀,是文化情怀,更多地表现为文人情怀。书法家重视文化养成,才有可抒发之“意”。为此,我们应该倡导毛笔书写者有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同时明确文人在书法家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主体地位,要求他们在书法发展中肩负起责无旁贷的文化担当。“尽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意”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欣赏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总之,书法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意”在把握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以“象”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生动体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的特点以及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如今,书法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依然享有较高地位,主要得益于文化传统的强大惯性;而如果没有一个引领性的核心理念,书法的前景不可能繁荣,只可能芜杂。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其文化地位才能得到确立。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3月22日,有删改)
1.关于“象”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有而未形之时的混沌之“象”,谓之“大象”。
B.书法拓宽了单字结构体的变化,字和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比,而是穿插错落,艺术化地组合为浑然一体的“象”。
C.书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通过各种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D.书法之“象”接近“道”的混沌,为了“尽意”,涵盖无限之“意”,“象”的形式必须平易简约。
2.对“象”和“意”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抽象、简练的“象”,既有具体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现无形的无限,方能“尽意”。
B.书法家必须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如果不掌握书法的表达技巧,不可能“尽意”,算不上“书法”。
C.“意”以“象”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体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的特点以及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
D.“象”是一种依托,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意”,“象”在“意”的支配下将多种文体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用柔”本是运控毛笔的手段,借此,毛笔的柔软性可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弥散特殊的张力,这非常契合于“道”。
B.“象”有基本的技巧法则,必须从书法史上认真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所以,书法家必须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
C.“尽意”既需要创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憬灌注到作品中,又需要欣赏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理解和接受创作者的人文情怀。
D.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并将其作为引领性的核心理念,书法的文化地位就能得到确立。
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背景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通过一些贯穿性的人物把这座文学大厦的各部分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图景。当新兴的资产者逐渐取代封建贵族社会时出现的因金钱和物欲膨胀而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和种种社会问题,是巴尔扎克作品的中心主题。
B.塞万提斯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变数的时代:一方面,集西班牙国王和罗马教皇于一身的查理五世丧失了整个哈布斯王朝;另一方面,西班牙历史上拥有一百多艘战船、数万士兵的“无敌舰队”,先后遭到英国海军和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而几乎全军覆没。西班牙帝国由极盛而迅速走向衰落。《堂吉诃德》这部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的经典小说,就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不可割裂的关系。
C.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为显学之首,立于一尊。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论语》)
D.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金总是以叛逆反抗的姿态从事创作,他的小说大都写旧家庭的崩溃与年青一代的追求,坦诚抒发青年人的苦闷,热情讴歌青春与爱情,《家》是其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