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 该词作于作者南渡以后。

1.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树干高大,枝叶繁茂,(1分)叶心舒卷,脉脉含情。(2分) 2.词人通过长夜漫漫,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2分)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去国怀乡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蕉心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像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__________无论如何斗转星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③④①②  D.⑤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发扬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B在今年自主招生的面试选拔中对于沪浙苏以外地区的考生同济大学主要依据此次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C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的转变。

D著名作家梁晓声依然以执着的态度直面转型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痼疾字里行间灌注着作家深沉的醒世”“忧世”“劝世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广州珠江西堤码头勇救落水青年陈永标而壮烈牺牲的武警英雄郑益龙在面对他人危难时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大爱、至善。那份对道义的耿耿忠诚不容置喙的。从落水者跌入江中到被郑益龙跳江抱住的瞬息之间都体现了他对救死扶伤的义无反顾的人品我们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事迹感动了南粤感动了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名字也会像其他千千万万的烈士一样,刻进人们的心底。

A耿耿忠诚    B.不容置喙

C义无反顾        D.肃然起敬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爷 俘/掠 非/

B/色 /叹 果/

C/烤 / /

D/吝 /草 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岭南文化经验以某种岭南特色为标志它有政治、历史、文化传统的积累又有世俗生活的积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今天的市场化国家行程和市场化生存意识,一是体现所谓的岭南文化特点。强调岭南特色无法避免地要回到传统岭南生活风格,不强调岭南的传统性,岭南特色便无以为存,但当指认一种岭南特色时,主要关注的是它在今天的特色。岭南经验更多是在市场中国被突出的,是借市场中国而展开其自身的,也就是说,所谓岭南经验的更多表现和变化是在市场中国,并且以其自身代表了某种市场中国的变化,而不是市场中国借岭南进行表现,那会使现代文明与中国经验很狭小。

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表达了一种有限的岭南特点。因为它主要依赖于岭南的生活习俗、景物、经济发展状况,而不是主要由现代文明或中国经验结合而生的文化品质和内部动力所提供。由于市场中国的人物风华并没有与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合为一体,而是与现实优先性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文化意识,这反而使岭南特点具有被现实限制的有限性,难以具有文化本身应该超越现实的精神特质,因而岭南特点显得比较表面,难以产生一种有影响力的气质,而有影响力的气质是能够扩散到中国的整体性精神经验中并提升人们生活风格的。

岭南特色应该主要是一种生存精神,而不是地域风情与生活状态,因为没有一种内在的精神,风情与生活、城市与建筑都变成了表面情景。现代文明在市场中国发生的相似,使中国各地域的文化也大同小异,在岭南文化中发生的,也是差不多的情景。在岭南的诸种文学艺术表现中,如果艺术内容和生命精神与其他地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一个背景或者形式,由其看到的岭南特色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车流不息、时尚生活,再加上紫荆树、榕树、珠江等,这种特色就是极为表面的。

岭南文化所体现的特点,既在现代文明与中国经验之中,又包含着中国个性。所谓岭南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庸圆通、虚化实际生存思考的。现代文明与中国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个性的制约,市场中国经验下的岭南文化也逃避不了这种中国个性制约,所以,很多岭南文化表现缺乏精神力度而流连于现实所得,并着迷地赞颂这样一种中国个性下的现实。

岭南经验是一种现代文明与中国经验,也是一种人类经验,它应该更超越以往时代而代表今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图景。但是,岭南经验仍然缺乏历史的自由性:市场中国给人们提供的历史自由缺乏自由的内在规定性。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岭南文化中的自由就可能演变为精神的任意颠覆和现实的任意游戏。

(节选自徐肖楠《中国经验的岭南文化关系》)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岭南文化经验既有政治、历史、文化传统的积累又有世俗生活的积累。

B传统岭南生活风格是岭南特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强调岭南特色无法避免地要回到传统岭南生活风格。

C岭南特点具有被现实限制的有限性显得比较表面难以产生一种有影响力的气质。

D岭南个性就是中庸圆通、虚化实际生存思考。

E岭南经验应该超越以往时代而代表今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图景。

2.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明显受到岭南生活习俗、景物、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B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不是由现代文明或中国经验结合而生的文化品质和内部动力提供的。

C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能够扩散到中国的整体性精神经验中并提升人们的生活风格。

D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缺乏精神力度因而逃避不了中国个性的制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