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抗日剧荒诞剧情引起网上热议:英雄徒手撕鬼子,掷手榴弹炸落日机,匪夷所思的武功秒杀数百敌军;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不断上演抗日科幻剧,“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打死的鬼子都够围地球三圈了”。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出你的观点及两条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和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②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③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④各国的饮茶习惯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⑤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⑥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③①⑤②④⑥ D.②③①⑤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古装电视连续剧《大唐女巡按》,从独特细腻的视角出发塑造了谢瑶环等女官形象,自从在广东卫视播放以来备受观众追捧,堪称女刑侦专家。
B.专家提示:一旦发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送诊;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能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
C.进入2013年,“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了媒体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杭州等诸多城市针对行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已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D.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无疑与它的文化的形成、发展密不可分,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横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纵向的沟通与借鉴。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如今,不少老师感慨学生“不好教”,但这不足以成为体罚学生的理由。转化后进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心浮气躁,工作一曝十寒,教育必然没有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它讲求技巧,需要循循善诱。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臣服,管理学生的办法就是扇耳光,这样的教育方式也难免太过拙劣。正如有网友指出的,“孩童如璞玉之未琢,治玉之道,在于顺其天然纹理而精雕细刻,体罚犹如以刀斧攻玉,粗鲁野蛮,鲜有不碎者!”
A.一蹴而就 B.一曝十寒
C.难免 D.精雕细刻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同胞/剥离 蔽塞/庇护所 创痛/疮痍满目
B.迸发/蹦跳 居中/狙击手 佝偻/镂骨铭心
C.颔联/翰墨 虔诚/潜台词 恐吓/荷枪实弹
D.颤抖/忏悔 粘贴/占便宜 下榻/踏歌而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吴以义
①如果我问一位学生,任何一位,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概都会得到一种颇为不屑的微笑。出于对我的无知和年龄的怜悯,他们大概会给我稍作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害虫吃的农药,都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如果我反驳说你的例子都是技术成果,而你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是把每一个女人都叫妈妈,你的自以为是的信心可能会稍许减退。让我们来做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
②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16世纪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这一件大家都说是很伟大的事究竟有什么伟大呢?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福尔摩斯就不知道谁绕谁转,不仍旧是比苏格兰场①高明不知多少的大侦探吗?
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
④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而且所谓的“密切联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还需要另外的细致说明。说实在的,给我们带来留声机、电灯泡的爱迪生到底能不能解麦克斯韦方程式,我们还真的说不上来呢。
⑤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导致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⑥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此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屡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⑦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正值科学发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1879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同治光绪时期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的技术。和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而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⑧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本文标题中的第二个“科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⑨但是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科学的这种功用,也就是本文标题中第一个“科学”的意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期,有删改)
[注] ①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世纪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根据文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3分)( )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3.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