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从四个方面概括造成北京市此次重污染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从四个方面概括造成北京市此次重污染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0个字。(6)

20132913北京市空气质量连续四天污染级别处于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水平。工业燃煤、机动车燃油、扬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加之,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量大、集中,尤其是除夕到初一早晨,夜间虽看不到烟尘,但烟尘一度加剧。本市区地面风速减小,湿度相对加大,污染物持续积累,很难及时消解。近期,本市西南部、东南部、南部的周边地区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城区,特别是北部地区,大范围内污染物的输送,使本地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客观上加重了本地区的污染水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污染排放量大;②烟花爆竹燃放量大,集中;③污染物难以及时消解(或回答“风速小,湿度大,难消解”或“消解条件差”);④周边地区输送污染物。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考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语境中的提示词“是……的根本原因”“加之”“很难及时消解”“加重了”,然后对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

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

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

这靠的是什么?就是读者的联想。

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

A.③①②⑥④⑤  B.③④⑤⑥②①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⑤⑥③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被称为最美富二代的周江疆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两次冲入火海救人最终救出楼内10名员工成功脱险自己却不幸遇难。

B据中国政府网公布我国将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在中国境内的患者。

C民政部最近提出要鼓励生态安葬、鼓励经营性公墓、开辟生态公益墓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骨灰安葬引导群众摒弃硬质墓穴和墓志等。

D法国《89街》的一篇文章说虽然莫言是中国的官方作家但他的创作是自由的他的作品内容是丰富的作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是理所当然的。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两种大相径庭的人生有的成为伟人有的成为罪人。也许没有一个人在为官之初就想祸国殃民他们几乎都是雄心勃勃想做一番为国利民的大事业。然而人生的种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往往使这些人背叛了信仰和理想。这些为数不多的反面角色给后人带来了警示。在人生的分水岭上何去何从可不无足轻重啊!

A大相径庭       B.雄心勃勃

C何去何从              D.无足轻重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养 /园春 /深重

B/愈  按/衣  /穷乡

C/湲  戏/淋淋  宿/兴夜寐

D/  /梁山  证/语箴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在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工作后提出:阿房宫没有被火烧而且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这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②两千多年来,阿房宫已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殊载体,即阿房宫被后人视为既是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又是秦始皇大兴土木、奢华无度、涂炭百姓的历史佐证。因此,阿房宫的恢宏壮观被后代文人描写得越来越夸张,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淫威暴虐的狰狞面目也越来越突出。

③早在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贾山的《至言》就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他笔下的秦始皇就“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其后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述了阿房宫的胜景。汉唐时代的文人,对秦宫室和阿房宫进行了更具想象力的描述。《三辅黄图》进一步将秦都咸阳的离宫别馆统统记在阿房宫名下,言“始皇广宫室,恢宏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正是基于这些“历史记载”,杜牧创造了千古绝唱——《阿房宫赋》。他笔下的阿房宫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最后被“楚人一炬”,变成“可怜焦土”!正是根据这些,在历代史家的著述乃至今天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学术著作和工具书中,在大中学校历史教材中,都一言以蔽之曰:秦阿房宫为项羽纵火彻底烧毁。

④因而当考古学家揭开阿房宫遗址的神秘面纱后,发现被誉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代表性杰作的阿房宫,竟然是“半拉子”工程,这自然使人们感到不知所从。

⑤其实关于阿房宫的历史资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多处明确交代,如其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甚至在秦帝国覆灭前夕,阿房宫工程仍在进行。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问题,《史记》里也有明确记载: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司马迁的“咸阳”概念,不包括阿房宫所在的“渭南”地区。因此《史记》云:“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⑥既然历史文献关于阿房宫问题有着明确的记载,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还是认为阿房宫被项羽烧毁了?我想由于秦始皇大兴土木的暴政繁,导致了强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这早已成为历史的定论。秦始皇大兴土木项目很多,阿房宫是其中之一,阿房宫建筑越恢宏,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越深重,使社会的矛盾越激化,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就越深刻。历史学家对秦帝国、秦始皇的历史判断是正确的。但在历史资料的使用上,不能因为结论的正确而忽视历史资料自身的科学性;更不能为了强化结论的说服力,而使用“放大”甚或“夸大”的历史资料。文学与史学不同,尽管阿房宫没有被火烧,也没有建成,但是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仍然是一篇光照寰宇的文学名著;但是作为历史科学作品,关于项羽焚毁阿房宫的说法则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并及时吸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纠正各种不全面、不准确的东西,还历史以原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  )

A早在西汉前期贾山就写阿房宫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言阿房宫之恢宏壮丽是想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

B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但阿房宫所在的渭南地区却并不在这个被”“咸阳之内。

C在历代史家的著述中乃至今天的《中国通史简编》《辞海》等学术著作和工具书中称阿房宫为项羽纵火彻底烧毁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大量记载。

D虽经考古发现表明阿房宫最终也未建完,但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被“楚人一炬”变成“可怜焦土”,更多的是出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

E因为后代文人对阿房宫的恢宏壮观进行越来越夸张的描写所以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淫威暴虐的狰狞面目也就越发突出。

2.下列关于阿房宫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

A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考古发现阿房宫被项羽烧毁缺乏史料依据。

B两千多年来阿房宫承载了双重历史概念既代表了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又是秦始皇奢华无度、涂炭百姓的历史见证。

C阿房宫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工程这一问题在《史记》中有明确的交代:阿房宫未成。而后世文人从创作角度出发故意忽视了这一点。

D阿房宫是秦始皇大兴土木的项目之一它建筑恢宏,“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从而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痛苦。

3.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阿房宫被项羽烧毁了?请根据全文分条概述。(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中关于历史的真实这一问题?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