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用一句话概括出这段文字报道的核心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日产汽车公司日...

用一句话概括出这段文字报道的核心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日产汽车公司日前宣布,它开发了防止汽车撞伤黑暗和死角中的行人的远红外线传感器,并计划于2004 年在日产汽车上安装这种传感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在一部分高级汽车上安装这类传感器,但售价高达30 万日元。据说,日产汽车公司开发的这种传感器售价仅为5 万日元左右。军用红外传感器售价在100 万日元以上,但如此便宜的民用传感器还很少。日产汽车公司说,它开发出了可以将红外线转变为热的薄膜的量产技术,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日产汽车公司已经申请生产技术专利,并计划向其他汽车厂家供应这种传感器。 

 

日产汽车公司开发出低价远红外线传感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报道的是日产公司开发出一款远红外线传感器,接下来又介绍了通用公司已经开发了这类产品,但比较的结果是日产公司的产品价格低,所以应该在产品前加上“低价”以示其独特的价值。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湿 湿 的 想 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他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和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2.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6分)

3.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6分)

4.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6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为什么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2分)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这是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 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延缓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惩罚

D.诏不许,然甚其意  壮大

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迪深厚有器局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5.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3分)

2)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3分)

3)夫晋,何厌之有?(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华丽的语言并非文学的高境界。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文贵质朴,莫求花哨,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散文的一个传统,来自于汉赋。汉赋的华丽炫目,不少是用来装饰统治阶级的。虽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力作,但在我看来,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是不值得效法的,有志向和气量的写作者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从大处着眼,人生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已,有起承转合,有主题思想,也有开头和结尾。散文与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许贴得最近了,因为它大致是一种应用文体,写作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字修理得干净了,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如果假话与套话、时尚话与时髦话堆满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肯定是不会让人幸福的,是骗人的。欺骗总是从语言开始,以受骗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告终。

在写作中,散文写作是基础。它不仅是基础,还是最难的。回顾一下,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造句、写记叙文了,记叙文就是散文。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写小说和诗,那会更加不得要领,也是不可能的。一切要从基础学起,散文写作就是这样的基础训练。先要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也就是所谓的文从字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困难的,这从我们学习的漫长就可以看出来了。可见我们从开始就一直在写散文,可是直到几十年后,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还是那么难。

就小说家而言,他所倚仗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从小学习的散文写作的能力。小说家有两大功夫:一是记录实际事物的,二是想象和发挥的。前者直接需要散文笔法,后者则需要将想象的事物绘制出来。小说家许多时候要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素质,即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这有点像通讯报道。这种特质再加上想象变幻的艺术手法,二者叠加在一块儿,交错使用,也就形成了通常的小说作品。

我们常可发现,一位糟糕的小说作者不太可能会是高明的散文家;反过来也一样。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家一定会是好的散文家,而写不出好散文的人,也不可能具备创作好小说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的诗歌和戏剧。这是因为抽掉了文学写作所需要的基础——基本的和正常的表达能力。

再极而言之,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有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吗?我们也大可怀疑。现在的看法是,如果一位学生的数学物理功课不好,那么就该选择文科。或者说,一个文科特别好的人,往往数学等方面是不太行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使用文字所需要的逻辑能力不比一般的数学换算弱。搞文科的人,只要能够走得远的,他的数学和物理也会是很好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哪怕极短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写下来,都需经历无数次极为缜密的判断。    (此文发表于20120221《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    )

A.文章贵在质朴,就是只能追求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做人也是一样的。

B.新闻记者的通讯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

C.散文来源于汉赋,汉赋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直接影响了散文的创作。

D.人生就像一篇散文,一个人的风格与他说话为文的风格有相通之处。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不一定是华美的,但一定是有力量的。

B.如果一个人时常注意修理自己的文字,他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

C.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并不意味着就过了散文写作关了。

D.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不大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

3.文章阐述了哪些关于文学(不是指小说、散文等某一种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这给我们做人带来哪些启示?(5)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