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 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延缓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惩罚

D.诏不许,然甚其意  壮大

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迪深厚有器局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5.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3分)

2)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3分)

3)夫晋,何厌之有?(2分)

 

1.B. 2.C 3.D. 4.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5.(1)李迪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感到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啊。”(4分,得分点:“为”“奇”及开头补出主语和后面的判断句式) (2)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3分,得分点:“频岁”“何以”“济”) (3)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此题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此题解释错误更正如下:A. 弛:松弛; C.诛:诛杀;D.赞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传主形象的能力。此种题型宜采用排除法,排除包含不属于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即可得到答案。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排除A.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排除B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这是属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只有理解了句子才能正确断句。断句时注意句末语气词、结构相同的句式、特殊句式等标志性的现象,有助于正确断句,本题开头就有一个判断句,文中还在本题位置出现了同一个人名,这也有助于断句,本段文字是叙述性文字,还应该注意叙述的逻辑性。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文言翻译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含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这些即是知识点也是考点,更是得分点,解答时要对这些现象比较敏感,抓住关键词。此题的重要词语有:为:作;奇:认为…奇异,意动用法;辅才:辅佐君王的人才;济:度过(难关);何以:以何,凭什么,宾语前置;频岁:连年;夫:发语词,无实义;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宾语前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感到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获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全部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沐浴,(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我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于是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去县通过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一定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人凭着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很是赞扬他的想法。 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从这可以看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华丽的语言并非文学的高境界。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文贵质朴,莫求花哨,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散文的一个传统,来自于汉赋。汉赋的华丽炫目,不少是用来装饰统治阶级的。虽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力作,但在我看来,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是不值得效法的,有志向和气量的写作者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从大处着眼,人生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已,有起承转合,有主题思想,也有开头和结尾。散文与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许贴得最近了,因为它大致是一种应用文体,写作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字修理得干净了,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如果假话与套话、时尚话与时髦话堆满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肯定是不会让人幸福的,是骗人的。欺骗总是从语言开始,以受骗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告终。

在写作中,散文写作是基础。它不仅是基础,还是最难的。回顾一下,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造句、写记叙文了,记叙文就是散文。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写小说和诗,那会更加不得要领,也是不可能的。一切要从基础学起,散文写作就是这样的基础训练。先要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也就是所谓的文从字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困难的,这从我们学习的漫长就可以看出来了。可见我们从开始就一直在写散文,可是直到几十年后,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还是那么难。

就小说家而言,他所倚仗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从小学习的散文写作的能力。小说家有两大功夫:一是记录实际事物的,二是想象和发挥的。前者直接需要散文笔法,后者则需要将想象的事物绘制出来。小说家许多时候要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素质,即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这有点像通讯报道。这种特质再加上想象变幻的艺术手法,二者叠加在一块儿,交错使用,也就形成了通常的小说作品。

我们常可发现,一位糟糕的小说作者不太可能会是高明的散文家;反过来也一样。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家一定会是好的散文家,而写不出好散文的人,也不可能具备创作好小说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的诗歌和戏剧。这是因为抽掉了文学写作所需要的基础——基本的和正常的表达能力。

再极而言之,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有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吗?我们也大可怀疑。现在的看法是,如果一位学生的数学物理功课不好,那么就该选择文科。或者说,一个文科特别好的人,往往数学等方面是不太行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使用文字所需要的逻辑能力不比一般的数学换算弱。搞文科的人,只要能够走得远的,他的数学和物理也会是很好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哪怕极短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写下来,都需经历无数次极为缜密的判断。    (此文发表于20120221《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    )

A.文章贵在质朴,就是只能追求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做人也是一样的。

B.新闻记者的通讯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

C.散文来源于汉赋,汉赋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直接影响了散文的创作。

D.人生就像一篇散文,一个人的风格与他说话为文的风格有相通之处。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不一定是华美的,但一定是有力量的。

B.如果一个人时常注意修理自己的文字,他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

C.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并不意味着就过了散文写作关了。

D.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不大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

3.文章阐述了哪些关于文学(不是指小说、散文等某一种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这给我们做人带来哪些启示?(5)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对于博客Blog),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如今又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微博MicroBlog),也已进入人们的网络生活。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时无重至,华不再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一方面在于时来运至的愉悦感受,另一方面在于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这就是幸福的两重性。

D.苹果电脑、IPHONE手机为什么如此热销?是因为它们质量好,还是因为技术含量高?又或者是品牌效应好?这值得我们思考。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B.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C.老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国统区的城市,而赵树理则在条件艰苦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过着农村的生活,但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

D.近百年来,普利策奖及其影响下的新闻实践,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业的公众信任度和自我认同感,亦将记者这一职业从卑劣的小丑阶层送上无冕之王的高位。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准备这份提案,两位人大代表走遍整个地区,         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

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        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这些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风貌的老照片,是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才到的。最近,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满分5 manfen5.comA.垂询          以至          搜集

B.征询          以致          搜集

C.征询          以至          收集

D.垂询          以致          收集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廓(liáo   (pǐ)        嵘(zhēng   争流(

B(dié)     xìnɡ      chù     博闻(qiáng) 

C、租 (lìn)     (pāo)       (bǐng)     临指导(  

D、停 (pō)      (niù)             冉冉升起 (rǎn)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