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禅师为了帮助爱抱怨的小徒弟领悟人生,让他抓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禅师为了帮助爱抱怨的小徒弟领悟人生,让他抓一把盐放进一杯水中,叫他饮一口。并问道:“味道如何啊?”小徒弟往外一吐,说:“咸的发苦。”

然后,禅师把小徒弟带到一个湖边,叫他抓一把盐撒入水中,并叫他去尝尝湖水。

“什么味道啊?”

“甘甜可口!”

“有咸味吗?”

“没有。”

于是禅师告诉小徒弟:“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好比是盐,其咸淡取决于盛之的容器,你愿意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呢?”

要求:

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心底无私天地宽 浩瀚海洋,扬一支帆去远航;蔚蓝天空,撷一片云去翱翔;无垠草原,驾一匹快马奔驰。这些美好事物,并不只是纯真美梦,只要你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够心底无私天地宽。 浮华世界,物欲横流,你能否纵横驰骋,信马由缰?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当你自困于狭小的生活圈,不要忘记你拥有这世界上最宽广的容器,向着更高远的地方望去吧!在山的那一侧是阳光普照的白云之乡,在海的另一面是燃烧着烈火的红色平原。你投入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多,一切美好的事物也会随之尽收眼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你拥有了一颗宽容的心,高尚的品德,优雅的情操就会伴随你左右。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身陷苦楚,他的诗篇不为人所认同,有些人甚至讥笑挖苦他,然而他却微笑着说:“我不在意,因为你们还不懂得宽容。”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道德高尚之人,无不拥有着一颗宽容的心。 然而,事情不总是这般简单。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无数的误解和隔阂,但是如果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就会天地宽阔。尘土受到侮辱,却从它的花朵来回报。宽容别人也许很难,但并不是无法完成。只要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别人的过错或许并非一件难事。宽容别人得到的不仅是他人的理解与尊敬,更换得了一份珍贵的友谊。为每一个人在心底留一份空间吧,你会发现这这世界上充满了温暖。 在这个繁华的世界,碰壁、误解、仇恨总是在所难免,我们不应拘泥于此,而应勇敢地踏上人生旅途。既然人生又是如此的美好,我们何不撑一支竹嵩,驾一叶扁舟漂泊于生活的烂漫之处。只要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新材料作文”,故事比较好懂,结尾又通过禅师的话,将“寓意”有所点明,所以审题难度不是很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盐与容器”的关系,会忽视比“容器”更重要的“水”。学生多停留在“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肤浅的表面,未深入探讨“稀释”痛苦的“淡水”。有的只谈“宽容”“乐观”“坚强”“领悟”等,则扣题不严,有所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审读材料不细致,就是不会辩证思考,尤其是修身养性不够。我们都知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未必知道怎样让“心”又大又充实;我们都知道要看淡痛苦追求甘甜,未必知道怎样淡化痛苦和化苦为甜。 我们不仅要让“心”这个容器更大,更要在其中多装“水”。以什么为水,怎样稀释。要将思考推向深入。这是材料的价值,也是供考生自由发挥的地方。有的同学竟然“想到他人也有痛苦”就忘却“自己的痛苦”,这和“死了有人垫背”的快乐,有什么两样?或只主张乐观生活轻视痛苦,与“阿Q”的盲目乐观、麻木健忘、自欺欺人的精神,有什么区别? 积极而意义的“淡化”方式,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要全面地看问题——让心中多装“甘甜的淡水”。人生有得失,生活有美丑,要同时看到对立的两面。通过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更多的成功,增强自信,以美好的大方面来淡化局部的小失意。如某一科考差了,其他学科还不错,就不必悲观抱怨。这与盲目乐观是有差异的。 二要可变地看问题——让心中装入“反应的药水”。祸兮福之所托,要学会化苦为甜,转忧为喜。遇到挫折也是幸事,比如考试考差了,不必痛苦。因为考试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也就为自己找到了前进方向,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与简单的忘却是不相同的。 三要发展地看问题——让心中装满“梦想的甜水”。眼前的挫折有其前因,应该认真分析,汲取教训放眼未来,争取转败为胜。这就是不计一时成败,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采取行动,以将来成功的喜悦淡化当前的痛苦。这和以不作为的幻想来麻醉自己,是有区别的。 四要联系地看问题——让心中多装“动力的苦水”。与其一心装着自己的痛苦,不如满腔装着众生的苦难,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样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个人的遭遇,可推己及人,往往也是社会的问题。关注他人和自己的痛苦,努力解决自己的困境,未必不是在为普渡众生做铺垫;努力解决社会的问题,未必不是在为自己谋求幸福的出路。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得失,而要关心家国的兴亡。为大家着想,为社会出力,找到战胜痛苦的强大动力。这与用他人也有痛苦来忽悠自己,是迥然不同的。 心的大小是相对的,更是易于改变的。胸怀如何宽广,态度如何豁达,痛苦如何稀释,问题如何解决,甘甜如何获取,这才是人生的关键。没有容器的水,再多也分散无用;没有水的容器,再大也无济于事。 要扩大胸怀,就要关心天地万物,放眼古今未来。既要深味苦难,又不悲观绝望;既要看到光明,又不盲目乐观;既要总结得失,又要采取行动;既要忧虑自己,更要关注天地……这些都是稀释“盐”之“水”。 境界要大,实力要雄。胸中有没有这些思想观念,决定我们是“一杯水”,还是“一桶水”;是“一片湖”,还是“一个海”。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仿照下面文段中划曲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上下文衔接。

其实,世上的人就像各种植物,有的是戈壁荆棘——艰难求生;有的是丛林藤蔓——攀附于参天大树          ;有的是水上浮萍——漂泊一生;有的是深海巨藻——不见天日……人们以各种姿态活着,以各种理由支撑起人生中的苦难、荒诞与无常。

 

查看答案

下面是介绍朝天门的文字及为朝天门撰写的对联的上联,请你根据文字拟写下联。

重庆水上门户朝天门,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气势雄壮。每值初夏仲秋,嘉陵江水绿,扬子江水黄,两水相交朝天门,撕咬翻卷,流急涡旋,似如野马奔腾。朝天门地扼黄金水道要冲,为重庆主要交通枢纽。昔日江面客船货轮,铁驳木舟,鳞次栉比,此静彼动。今朝更三峡坝成,巨轮直通海上,载重庆于五洲四海。

上联: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扼黄金水道要冲

下联: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带反问语气的短句。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词语。

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大气重污染来临时,本应该开展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的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不应该等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向泥土致敬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

②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叫驴打滚,草的种子,这只是《圣经》不同的文字。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把庄稼种到石板上?你把草籽把蔬菜撒到瓦楞上?

③泥土与人,人与草,草与谷粟,大家都是平等的,要照顾各自的脾味,不要人有脾气就欺负泥土,欺负鸟雀,大家都是对门合户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免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脸红。

④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掮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心跳的地方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除夕从祖坟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

⑤我读过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手上的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脉管和血管。父亲的手粗糙么?但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父亲说,草来到庄稼的领地是来串门,如果草多了,那是草霸道了,反客为主,那就要教训了,但一般也是警告,一般不会判处死刑,把草们拿到太阳下暴晒。

⑥但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在春天的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

⑦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地看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只用烟叶卷成的烟,咝咝地点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当时我一时没有明白父亲的话。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⑧冬令时节,父亲也常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一年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为了对泥土的报偿。泥土在收获后,如产后的女人,它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在把庄稼地腾出来茬以后,就想着为泥土养身子了。到了秋收罢了,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来,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

⑨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卷起衣襟,想帮他擦掉。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是当着我,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虽满是泥,父亲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土在父亲的脸上,是土地的徽章,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么?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⑩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1.作者说“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做《圣经》”,怎样理解“他们把泥土当做《圣经》”在文中的含意?(3分)

2.第⑤段中对父亲的手进行了捕写,作用是什么?(4分)

3.“泥土与人,人与草,草与谷粟,大家都是平等的”,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的叙述表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概括。(6分)

4.文中说:“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虽满是泥,父亲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请结合文意分析这种行为体现了父母亲怎样的情感?(3分)

5.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呼吁“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请结合当下的现实,谈谈作者发出这样的呼吁有何意义?(7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许君焦、瑕,     ,君之所知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原《离骚》)

3.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爽籁发而清风生,                (王勃《滕王阁序》)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6.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