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生婆,这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815《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11《学灯》刊出。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当他在829《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1月宗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凡有诗寄去,宗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檗》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他。”“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

1.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4分)

2.对于郭沫若的诗,宗白华从哪些方面予以了评价?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5分)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①提供机会。宗白华看重新诗,在《学灯》上开辟《新文艺》专栏刊载新诗,后来又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之以《新诗》栏,为郭的“崛起”提供了舞台;并以惊人的气魄接二连三大量发表郭沫若的诗作,给了郭向世人展示才华的机会。 ②慧眼识珠。宗白华不在意郭沫若是“无名小辈”而看重作品的实际价值,并且敏锐地判断出郭沫若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③欣赏指点。宗白华欣赏郭沫若诗作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创作意见,既鼓舞了郭,也帮助了郭提高创作水平。 2.①风格方面,有一种自然的清芬。②内容方面,富于哲理,意味深浓。③形式方面,嫌简单固定,欠流动曲折(曲折优美)。④意境方面,偏于雄放直率,宜作雄浑大诗。 3.示例:①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才华。郭沫若不仅具有爱国的热情,还有过人的胆量和惊人的创作才华,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②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慧眼识珠的伯乐。宗白华不重名气只重才情的选诗标准,使郭沫若得以被发现。宗给了郭以知音般的理解,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给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决定性的转折。③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施展的舞台。宗白华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他开辟专栏刊载新诗,大量编发郭沫若的诗作,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罕见的现象。④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得到帮助,提升自我。宗白华不仅给郭沫若提供舞台,还品评鉴赏郭诗,赞扬其特点长处,也指出其缺点不足,为郭提升自我指明了方向。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于帮助的内容可从文章第2、3、4、5段中,根据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如第二段,“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并发表了‘沫若’的诗作” 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第四段,“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第五段“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为他提出中肯的意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可根据提示性的语段加以概括,如第五段“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表明答案可从这段寻找概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是从风格方面给予评价;“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是从内容方面作评价;“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是从形式方面作出评价;“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是从意境方面进行评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章中宗白华为郭沫若提供舞台发表作品、在写诗方面给予指导帮助、郭沫若的自身努力等方面,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成才、伯乐、努力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 生 灵

张 炜

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

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

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们——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

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

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

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1.作者将羊称作美生灵,从全文看,美生灵美在哪里? (4分)

2.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试赏析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3.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书法艺术旋律论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的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年来,书法的安排,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一直都被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铿锵、长短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两项是(    )(5分)

A.一个字的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等的变化,都意味着书法艺术旋律的根本变化。

B.书法的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诗文的感情或景色。

C.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但从未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E.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必须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2.最能证明行气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行气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

B.行气的产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

C.行气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局限于本行的范围,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D.行气没有包括作为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的空白,不能表达人世间复杂的事物和感情。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国历代书法成就上的得与失。(4分)

4.请简要分析书法中的行气旋律的不同。(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照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

2.闾阎扑地,                     ,青雀黄龙之轴。(《滕王阁序》)

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4.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在何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甘罗列传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胜攻取,破城邑         堕:堕落

B.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C.武安君之                 难:意动用法,认为……难,诘难

D.赵襄王迎甘罗             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燕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杜邮

B. 请张唐先报赵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鱼肉

C. 今燕必经赵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D. 得唐者百里之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

3.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    )(3分)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罗服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

B.甘罗游说张唐采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个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城的好处。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4分)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甘罗游说成功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