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书法艺术旋律论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书法艺术旋律论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的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年来,书法的安排,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一直都被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铿锵、长短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两项是(    )(5分)

A.一个字的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等的变化,都意味着书法艺术旋律的根本变化。

B.书法的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诗文的感情或景色。

C.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但从未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E.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必须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2.最能证明行气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行气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

B.行气的产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

C.行气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局限于本行的范围,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D.行气没有包括作为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的空白,不能表达人世间复杂的事物和感情。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国历代书法成就上的得与失。(4分)

4.请简要分析书法中的行气旋律的不同。(4分)

 

1.BE 2.C 3.得:①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②善于向绘画、音乐、武术、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失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答对①②各1分,答对③得2分) 4.①行气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②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旋律中的留白,更不是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取舍。A“根本变化”不当;C原文是一个设问,以此引人思索,并非结论;D“从未”一词不当,原文是“忽略”。所以选BE。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先从文中找出“行气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所在的段落,然后再从这段中找出答案。C着眼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阐述,最有说服力。A是 “行气”的来源和定义;B是“行气”的产生;D的理由不充分,“行气”与“空白”都只是“多样的艺术手段”中的两种。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中国历代书法”的成就可从第5段中找,根据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或直接引用即可,如“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可直接引用。以此类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书法中的“行气”和“旋律”的区别答案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区间,可根据提示性语句进行概括,如提示性的词语“但是”“缺乏”,“从整体出发”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照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

2.闾阎扑地,                     ,青雀黄龙之轴。(《滕王阁序》)

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4.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在何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甘罗列传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胜攻取,破城邑         堕:堕落

B.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C.武安君之                 难:意动用法,认为……难,诘难

D.赵襄王迎甘罗             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燕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杜邮

B. 请张唐先报赵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鱼肉

C. 今燕必经赵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D. 得唐者百里之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

3.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    )(3分)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罗服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

B.甘罗游说张唐采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个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城的好处。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4分)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甘罗游说成功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出于对他人、国家的负责精神。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评判一个人是否君子,

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可轻易出言。

再则,是基于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经验教训,

古人重慎言,一方面是因为言必有信必果,估计能做到才可以出言,

这里就有一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了。

A⑤⑥②①④③   B⑤⑥④③②①   C⑤①②③④⑥  D⑤③①②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B.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

C.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冷暖。

D.面对统计数据,专家指出,大家如果都能自觉遵守开车不喝酒的禁令,我国就可能减少百分之三十的交通事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