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謇:从状元到资本家 邱永汉 ①张謇,字季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謇:从状元到资本家

邱永汉

张謇,字季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咸丰三年出生于一个富农兼小商人家庭。16岁考取秀才,但因家道中落辍学,长期以游幕为生。光绪十年(1884)重新致力于科举考试,次年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时称“南元”。二十年(1894)春,奉父命进京参加会试,高中一甲一名,循例授翰林院修撰。

甲午战后,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要求独立发展民族近代工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在光绪二十一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比较明确地主张:尽速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设立商务局、工政局,提倡招商设局、建立公司,以谋抵制洋货倾销。次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在籍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分别在通州、苏州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状元不做官却改行办厂,这个现象诚然怪异,但并非偶然。19世纪末,民族工业非常幼弱而又渴望发展。根据历来痛苦的经验,民族工商业者把与官府打交道视若畏途,迫切希望有一种中间力量可以充当他们与官府之间的桥梁。于是,像张謇这样的开明绅士应运而生了。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以求解决集资难题。拖到二十四年(1898),大生纱厂才正式在通州城西唐家闸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但开工以后需用棉花日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张謇再次向官府求援,结果碰壁而归;请求另派殷富绅商接办,又未能得到许可。张謇等走投无路,纱厂刚刚开工就准备出让、停产、闭厂,可见幼弱的民族近代工业前景是多么暗淡。幸好这几年华洋机纱已经在通海地区畅销,纱价一直看涨。大生纱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而且又可以节省大量长途运费,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大生纱厂的利润逐年增长,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共获净利370余万两,这就是张謇进一步创办各种企业的本钱。

    从光绪二十七年到三十三年(1901-1907),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粗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而他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着手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是清未第一所师范学校,同时还创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

但是好景不长,欧战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再次使民族工商业陷于凋敝。大生资本集团很快由盛而衰,张謇被迫把全部企业交给债权人江浙财团接办,将近30年苦心经营的企业体系濒于土崩瓦解。

张謇晚年周旋于各派军阀之间,希望结束军阀混战,让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得以顺利发展的和平环境。然而,时代的变化不以他的想法为转移,他的这些梦想必然走向幻灭。

1926717日,张謇病故。这年春天,他曾赋长诗以寄孤愤。结尾几句是:“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这不仅是他暮年处境的自我写照,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

    (节选自《中国通史》第十一卷,有删节)

1.根据文意,说说哪些因素使张謇实现了状元办厂。  (4分)

2.张謇办学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4分)

3.作者为什么说张謇的诗句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4分)

4.张謇作为民族近代工业创建和发展的先驱,你认为他在哪些力面值得后人学习与继承?(6分)

 

1.(1)甲午战后,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要求独立发展民族近代工业的呼声日益强烈;(2)张謇已具有兴办实业、抵御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商品倾销的思想;(3)张之洞奏派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使他获得创业机会;(4)他是在官籍的乡绅,能联系官商两方面,顺应了民族工商业者的需求。(每个要点1分) 2.办学特点:首先重视师范教育,然后兴办基础教育,循序渐进;注重教育的实际应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分) 教育思想:利用教育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为发展民族近代工业、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服务。(2分) 3.张謇在诗中表现了对当时国家战乱不止、遭受侵略、民生凋敝又看不到希望的感叹。(2分)而民族近代工业的发展饱受战乱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短时间的兴盛,很快走向衰败,这和诗中的意思非常吻合。(2分) 4.(1)抛弃高官,兴办工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2)走实业救国之路,倡导富国必先发展实业的思想;(3)发展工业首先要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每个要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筛选出张謇实现了“状元办厂”的原因,考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要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第二段的最后一句“于是,像张謇这样的开明绅士应运而生了”提示,原因就在这句话之前。实现办厂的原因集中在文本第二段,本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即第一段,第二层包括第二三句,主要记叙了张謇的思想和主张,第三层包括第四句到“桥梁”句,记叙的是他如何联系官商,顺应了民族工商业者的需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的信息筛选区间比较容易找到,张謇办学集中在文本第五段,第一个特点即致力于师范教育,第二个特点用原文的话说即“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概括转述为“兴办基础教育,循序渐进”,第三个特点是重视职业教育和教育的实际应用。逐句看,不可遗漏要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答题时,一要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有个性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二要联系时代,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神形貌形成的原因和代表的时代意义。张謇的暮年,理想破灭,身体多病,孤愤无比,民族近代工业何尝饱受战乱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4】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考生把握张謇身上的精神品行,要善于捕捉主要材料,善于分析提炼概括。文本第二段写了张謇弃官办厂,表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第三四段写了他走实业救国之路,迎难而上;第五段写他兴办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向虫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感到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儿。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项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于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节)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2.文中三个故事发生的时问顺序本来是:蚂蚁——蜣螂——小虫。然而本文却倒过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3.赏析下面这段话。(4分)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4.请对走向虫子小虫·蟑螂·蚂蚁进行比较,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走向虫子这个题目的好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写一段文字描述漫画的内容。  (2分)

2)用一句话揭示漫画的寓意。  (2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提取重要信息,按要求分别写一句话。  (4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也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他少负才华,年轻时即考取秀才,但以后多次参加科举,到老未中举人。家境贫寒,长期做私塾先生。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闲时坐于村口,供人茶水,与之闲谈,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490余篇,现在已有日、英、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20多种语言的译本。

1)突出蒲松龄的身份,不超过25字。(2分)

2)突出蒲松龄的成就,不超过25字。(2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6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2.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     ,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龙光射牛斗之墟。                        (王勃《滕王阁序》)

4.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己欲立而立人,                              (《论语·雍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