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向虫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向虫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感到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儿。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项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于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节)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2.文中三个故事发生的时问顺序本来是:蚂蚁——蜣螂——小虫。然而本文却倒过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3.赏析下面这段话。(4分)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4.请对走向虫子小虫·蟑螂·蚂蚁进行比较,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走向虫子这个题目的好处。(6分)

 

1.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类自以为是的危害性,(2分)自以为是、强加于物等观念和行为影响了人类对自身和大自然的认识,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2分) 2.)倒过来写,三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吸引读者逐层深入地领悟文中的哲理;(2分)强调了人自以为是的程度逐次加重,教训一次比一次加深,从而突出了对人的嘲讽、批判和否定,使主题得到深化。(2分) 3.运用拟人手法,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的心理和语言,生动传神而又诙谐幽默;(2分)委婉地嘲讽了人类的极端功利和庸俗。(2分) 4.本文不是单纯的写景叙事,而是一篇饱含哲理的散文,其主旨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的自以为是极其危害;(2分)“走向虫子”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感受与反思,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2分)而“小虫·蟑螂·蚂蚁”只是显示了描写的对象,不能暗示文章的主题。(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做这类题目要从关键词语,句子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句子所处的特殊位置,句中的修辞手法、文章的主旨等方面入手,答题范式为: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结构安排的好处的理解,回答问题时无非是从内容、主旨、情感、人物形象等方面去思考,从内容上来说,倒过来写,三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吸引读者逐层深入地领悟文中的哲理;从表现文本主旨来说,强调了人自以为是的程度逐次加重,教训一次比一次加深,从而突出了对人的嘲讽、批判和否定,使主题得到深化。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此题仍是考查考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本句是作者想象两只蚂蚁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文意上来看,作者做此设想,是因为自己强迫一只路过的蚂蚁帮助另一只蚂蚁,实际上是对自我以至人类的的极端功利和庸俗的委婉嘲讽。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此题从探究散文的标题入手来考查考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标题通常在结构和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内容方面包括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主题等。本题将“走进虫子”和“小虫·蟑螂·蚂蚁”比较,要抓住“走进”二字的含义,它代表着人类走进虫子,了解虫子的意愿和态度,暗示了人类的感受和反思。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写一段文字描述漫画的内容。  (2分)

2)用一句话揭示漫画的寓意。  (2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提取重要信息,按要求分别写一句话。  (4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也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他少负才华,年轻时即考取秀才,但以后多次参加科举,到老未中举人。家境贫寒,长期做私塾先生。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闲时坐于村口,供人茶水,与之闲谈,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490余篇,现在已有日、英、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20多种语言的译本。

1)突出蒲松龄的身份,不超过25字。(2分)

2)突出蒲松龄的成就,不超过25字。(2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6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2.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     ,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龙光射牛斗之墟。                        (王勃《滕王阁序》)

4.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己欲立而立人,                              (《论语·雍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②眇:小。

1.简要分析诗中的归燕形象。(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