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以来,不少名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情景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互勉。如,宋代学者刘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呜先”,说明学习的勤奋和刻苦。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曾写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

随着的社会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和方式日趋多元化。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验,在“书山有路_______为径”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书山有路疑为径 在人生的道路上,怀疑就如一颗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决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说:书山有路疑为径。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不仅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种精神。如今,历史的年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书山有路疑为径,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有材料的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不像命题作文那样有过多的限制,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于自主化,更不像材料作文那样有较大的审题立意难度,可以说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考生在写作这类作文时,首先要对作文题目进行补充完善。一般地说,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就是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作文的选材范围或是作文的立意。因此在拟题时,要仔细审题,看清题干要求,注意题干和所给材料所提供的选材范围和提示的立意方向,抓住关键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角度,然后根据所确定的立意角度再去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选择材料写作文。本题从所给材料和题干要求看,审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所写内容是一种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就可以,例如,考生的作文可以立意为“获取知识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有韧劲”,写“书山有路韧为径”;可以立意为“要想学到知识,必须乐学、爱学”,写“书山有路爱为径”;有的考生可能觉得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那就可以写“书山有路网络为径”;还可以写“书山有路坚持为径” 、“书山有路自信为径”等等,确定了立意的,材料也就好选了。考生一定不要忽略题干要求中不“能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题的要求”。文体上看,除诗歌外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善长的文体来写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每—组词语都与高中教材的某篇课文有关,请你仿照示例,任选—组,围绕它们写一段话。要求:必须用上所给词语;所写内容须切合文意,主旨明确;语言通顺;不超过50字。(4)   

示例:史铁生   地坛   母亲

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母亲,她以无言的沉静把史铁生从绝望中唤醒,使其走向对生的热烈追求。

(1)莫泊桑   项链       人生

(2)王羲之  兰亭集序    生死

(3)杜牧    阿房宫      兴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哲理故事,仿照ABC空缺处补写适当的内容。(4分)

    有一座独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一只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走到独木桥中间,羊一抬头,遇见一只狼。狼看到了羊……

A

狼:“让不让?”

羊:“狭路相逢勇者胜,羊逼急了还咬狼呢,不让!”

羊刚低下头,露出角,狼冲上去一口叼住了羊的脖子,施施然离开。

目睹了全过程的行人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退一步海阔天空,早一点过桥,晚一点过桥又有什么差别呢?为争一口闲气,反误了卿卿性命。”

B

狼:“让不让?”

羊:“羊在狼前头,哪能不低头?凡事忍一忍就过去了。让!”

羊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地退回,蹄才及地,狼冲上去一口叼住了羊的脖子,施施然离开。

目睹了全过程的行人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狼:“‘让不让”

羊:“让!”

羊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地退回。蹄才及地,便低头用力向前一顶,狼猝不及防,一下掉进了深渊,羊施施然离开。

目睹了全过程的行人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下面一段文字写提要,限百字以内。(4分)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3(第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1279日在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出席本届年会,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一场“与首富对话”私享会。在私享会中,王健林讲述了万达的四次转型发展历程:从一个区域的品牌变成全国性的品牌,从几十亿的公司变成百亿级的公司,这是第一次转型;从住宅房地产向商业地产转型,是第二次转型,这次转型使得企业文化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口号由“老实做人,经营做事”变成了“贡献财富,贡献社会”;向文化旅游转型是第三次转型;第四次转型是从一个中国的大型企业向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转型,向跨国企业转型。其中前两次转型已完成,第三次正在进行当中,第四次转型才刚刚开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力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喘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个铺里。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有什么作用?  (2分)

2.文章以“—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结尾,水到渠成而又让人深思,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分)

3.文章多处描写达子香花的作用是什么(4分)

4.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5.本文中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无可比之处?请加以探究。  (3分)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①段中的“积雪”有双重含义,既指自然界的积雪,又指人性的冷漠。

B.这篇文章表现了老哑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

C.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形象。

D.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E.第⑦段中写到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有人接替了老哑巴的工作,表明作者已将老哑巴淡忘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黎民不饥不寒,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以手扶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7.然而不王者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扪参历井仰胁息

10.艰难苦恨繁霜鬓

1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2.莫道不消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