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力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喘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个铺里。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有什么作用?  (2分)

2.文章以“—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结尾,水到渠成而又让人深思,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分)

3.文章多处描写达子香花的作用是什么(4分)

4.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5.本文中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无可比之处?请加以探究。  (3分)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①段中的“积雪”有双重含义,既指自然界的积雪,又指人性的冷漠。

B.这篇文章表现了老哑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

C.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形象。

D.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E.第⑦段中写到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有人接替了老哑巴的工作,表明作者已将老哑巴淡忘了。

 

1.因为文章题为“哑巴与春天”,同时面对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春天,哑巴感受到美却无法表达,为下文的伤感的情绪作铺垫。 2.(1)表层含义:老哑巴是一个让人心酸的人,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1分)(2)深层含义:一个本分、仁慈、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歧视,他生活在一个人性冷漠、落后的地方,社会地位低,不被人尊重。文章蕴含着我对他的深刻同情。只要我们对这样的人给予理解和同情,或许他也能在春天放歌。(4分) 3.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作用;美丽的达子香花与老哑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2分)第7段第三处描写了达子香花: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吧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 4.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春回大地的景色描写,开启下文的老哑巴的故事。②内容上,“春光记忆”和“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点明老哑巴与春天的关系:面对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春天,哑巴感受到了美却无法表达;哑巴渴望人生的春天,希望过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却受人歧视。(每一点2分,共4分,第②点中冒号后的内容可不回答) 5.有。①都是社会底层人物,失去尊严。②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人性冷漠。③都很勤劳、善良。④都被他人抛弃,结局悲惨。(观点1分,分析2分)无:生活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观点1分,分析2分) 6.C E 【解析】 1. 试题分析:景物描写在文章的开头,作用往往是以下几种情况①给全篇奠定感情基调或叙述基调,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④引出下文。本文开头描写的春天呈现出一派“有生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面对这样的景象,哑巴主人公虽然能看到却是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这段景物描写就对主人公就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景越美,越衬托出主人公命运的悲凉,从而使后文笼罩全篇的伤感情绪显得自然而然。另外,本文题目中有“春天”二字,因此文章开头写春天也有照应题目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中的“春天”和“歌唱”都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具有双重含义,“春天”既是指自然界中处于一年四季之首的春天,又是指人间的温暖、关爱、尊重、平等、同情等等;而“歌唱”,既是指真正的开口唱歌,又是指表达看法、抒发情感。因此,这句话也就具有了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次的理解。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这样才能把题目答准确。另外,因为“—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所以还要考虑到结尾的一般作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首尾呼应、引人思考等等,善良的主人公为什么“无法在春天中歌唱”?因为他的社会地位低,因为社会的冷漠、缺乏同情心。这样考生才能把题目答完整。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一篇文章前后多次写到某样东西,一般来说,它就是文章的线索,本文的达子香花就是全文的线索;前后多次写到达子香花,自然就使前后文形成了呼应。另外,写人叙事散文中如果多次写到某个物品,一般还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升华主旨的作用。本文的题目是“哑巴与春天”而达子香花是春天的标志,在作者记忆中它与老哑巴一样都是童年春光的一部分,二者对比鲜明,作者怀念达子香花也就引出了对老哑巴的怀念。本文前后写到达子香花一样的盛开,可是主人公生活却发生了变化,达子香花对主人公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写达子香花也就表达出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表现出作者的思考。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就是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本文第③段在文章的中间,因此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看,把本文主人公——老哑巴和春光联系在了一起,注意,考生要答题时一定要把如何联系具体分析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考生需要把本文中的主人公与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进行对比,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地位、环境,性格、命运。从社会地位看,本文主人公是一个喂牲口的,祥林嫂是个农村妇女,给人帮佣,两个人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从生存环境看,大环境,一个生活在新社会,一个生活在旧社会,这是不同的,但从小环境看,两个人生活的地方都是思想闭塞、落后、人情冷漠的地方,这一点又是相同的;从人物性格看,祥林嫂善良、勤劳、软弱、迷信,本文主人公也是善良、勤劳的;从人物命运来看,祥林嫂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被整个社会抛弃,最终冻饿至死,本文主人公被队长赶走,不知所终,所以二人命运是一样的凄惨。考生可以答有可比性,从以上四个方面,侧重相同点来答;考生也可以答没有可比性,侧重于社会制度不同,因此没有比较的基础。考生无论怎样回答,一定要能够自圆其说。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6. 试题分析: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第五段老哑巴被充当帘子,他只能为自己的命运哭泣;第七段队长赶走了他,他不知所终,可知C项“敢于与命运抗争”错。E项,原文第七段描写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吧却不知道去哪里了,作者说“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这恰恰说明作者没有忘记老哑巴,反而是怀念同情老哑巴,而老哑巴的遭遇也引起了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黎民不饥不寒,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以手扶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7.然而不王者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扪参历井仰胁息

10.艰难苦恨繁霜鬓

1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2.莫道不消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麾》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著作。③元:通假字,同“原”。

1.请分析首句中“苍烟落照”四字的意蕴和作用。(2分)

2.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3)

3.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与义)、朱希真(敦儒)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请分析本词的艺术风格。(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A于公所              舍:居住

B.非深山之中          特:只,仅仅

C.欺松桂而云壑者多矣  诱:欺骗

D.予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意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不在//浩浩如冯虚御风

B.  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刘日薄西山

C.今夫乾没氏属,胁肩以入市//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伪隐者讽刺否定的—项是

①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②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③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

④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

⑤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

⑥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介?(3分)

(2)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3分)

(3)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予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从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动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干扰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时也由于冯氏在创建“新理学”过程中深受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的影响,过分注重了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因此,现代新儒学还只是应对型、精英型的,称不上是变革型、大众型的。

(节选自20111031《北京日报》)

1.关于“现代新儒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由心存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并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思想流派。其主要代表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B.有“援西入儒’的想法,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来回击全盘反传统思潮、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

C.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兴起的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D.他们试图只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等资源的努力,收效不大。

2.下列有关于“现代新儒家”困境及理论局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评价,未能做到客观理性。

B.因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故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学术的精华。

C.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认识欠深刻,牟宗三“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D.缺乏新时代对多元文化应有的包容胸怀和融摄气度,因而其理论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表现相当明显。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学正式诞生的标志,而张君劢、熊十力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

B.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新儒学系统化的表现,这两人是其各自学派的代表。

C.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干扰了冯友兰的‘精神反思”,这是造成其“新理学”理论局限的主要原因。

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给“新理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是

A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是赵本山、小沈阳师徒二人再次合作呢?还是两个人轮番上阵?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B.奥林匹亚遗址长宽大约都是五、六百米,分布着大大小小二十座建筑。遗址周围全是青翠的树林;小河静静流过,风景十分美丽。

C.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或出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