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如果你是一位记者,要去采访某位专家,请根据下列专家的回答,补写出你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位记者要去采访某位专家请根据下列专家的回答补写出你所提出的问题。(要求:语言得体简明通顺)(6)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但并非代表着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也受到一些诟病。比如受到西方中心主义与冷战思维的影响遗漏了托尔斯泰、乔伊斯等文学大师。在具体的评选过程中,以翻译文本评选世界各国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尽管如此,莫言获奖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来说,却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自1980年开始,“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梦想中国作家心中普遍存在着诺贝尔情结。莫言获奖或许有助于中国文学舒缓这一焦虑也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审视198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请您介绍一下该如何认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的意义何在?(每问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专家的答语是回答记者提问的,概括专家的答语,可以得出他主要是阐明了自己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及莫言获奖对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在,由此很容易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如何斗移星转、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俄罗斯媒体称习近平的此次访问应当确定中俄之间的新型关系,谋求得到俄罗斯的原料资源。中国一旦与西方关系恶化,俄罗斯即便不伸出援手,也会保持中立。

B少打电话不乱捐赠甚至是不炒作、不煽情从满腔热忱到理性冷静网民心态日渐成熟又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前行的缩影?

C在中国房价高耸的同时拥有几十套住房的房爷”“房姐不断浮出水面中国民众的神经被强烈刺激着除了在网上激烈地宣泄愤怒外却别无他法。

D目前我国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不断扩大资助范围和标准基本达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C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D. 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追溯 联袂   咏叹调   绿茸茸  屡试不爽  开源截流

B更叠  嗔怪    贴标签    马蹄莲  忙里偷闲  毋庸讳言

C震撼  遨游    座右铭    慢腾腾  盲人摸象  钟灵毓秀

D敕造  希冀    试金石    昧良心  面目全非  攻城掠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流入朝鲜占主要方面。我国原有箕子去国的故事说周武王灭殷商后殷王族箕子不愿事周率领五千族人避居朝鲜随同带去了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最初传入朝鲜。这段广为流传的旧事不免带有传说的色彩但是中朝两国人民早有交往却是事实。中国战国时代天下纷乱干戈四起近在朝鲜侧旁的燕赵之地有许多人为避战祸,经由辽东半岛或山东半岛浮海到朝鲜,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秦汉之际,两国也有密切的往来。

中国的金属生产工具,包括先进的铁器很早就流入了朝鲜。稍后,中国铜镜、漆器和兵器等也传入朝鲜。两国在古代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朝鲜古来崇尚儒学,不少人能背诵《诗经》《春秋》,熟知《周易》。人名、地名取自《周易》卦名和十二地支的很多。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与我国相同,衣袖宽大的朝鲜服装至今犹保存中国古代的遗风。在朝鲜三国时期,中国文化仍不断地传播,特别是在发展经学、儒学、佛教三个方面,使朝鲜当时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深受影响。高句丽在大学里讲授中国经学史,百济和新罗也先后设立了儒学教公元372姚秦苻坚遣使护送名僧顺道带佛像、经书赴高句丽这是佛教最早从中国正式传入朝鲜。佛教传播后更促进了文化流通中国南北朝的文明大量输出到邻邦同时也汲取了朝鲜文化的精华。百济输送到南朝的手工艺品做工精致朝鲜的歌舞音乐在南北朝时期已传到中国高句丽乐在隋唐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初长安城中居住着许多朝鲜音乐家和舞蹈家对中国乐、舞的发展颇有贡献。

当新罗统一朝鲜后,将王号、年号都改用了汉文。它倾慕唐代文明昌盛,竭力仿效,于是向中国派出了遣唐使和留学生,政制和服饰都参照唐朝,这样,朝鲜的衣冠文物制度完全同于中国了。当时到中国来的新罗商人和移民人数很多,他们多聚居在沿海地区,从而形成了朝鲜人居住区——新罗坊。中国的发明也陆续传到了邻邦。造纸方法估计在四世纪前期就传去了,朝鲜是最早获知我国造纸术的国家,三国时期已能造出很优良的纸张了。中国十一世纪发明活字印刷后,不久传到了高丽。中国发明的火药约在元代引入朝鲜后,朝鲜自己制成了火器,并在抗倭斗争中成功使用。

摺扇是朝鲜首创的取凉与装饰用品,这一风雅之物流传到中国后博得了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墨客的极大喜爱。十三四世纪时,高丽的造船技术已很发达,建造的兵船载量大、航速快、战斗力强,元世祖忽必烈渡海入侵日本之役,就是按照高丽船样式打造了大量兵船。元朝时,重要的作物棉花从中国移植到高丽,经栽种成功,高丽的棉花与棉布生产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流通,还对外出口,在十四世纪末供应中国的女真人,十五世纪初起,开始向日本输出棉布。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朝鲜朝野人士都很注重书法艺术。高丽太上王忠宣王于十四世纪初在元都燕京开设万卷堂,探究书法、儒学和文学等,其中的高丽儒学家李齐贤,在书画、诗文方面造诣很高,他与赵孟满分5 manfen5.com等中国大书法家交往把赵孟满分5 manfen5.com的字体介绍到国内松雪体流行于高丽。

有清一代的朝鲜有识之士和中国学者之间也有频繁的接触十八世纪的朝鲜实学家洪大容、朴趾源等许多人来到北京搜集了大量中国书籍载回国内回国后主张学习中国的文明和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西学和先进科技借以达到朝鲜的繁荣富强。当今朝鲜文化仍融入中国文化的因子2010年朝鲜国宝级艺术团体——血海歌剧团潜心50年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巡演,观众十分喜爱朝版的林黛玉、薛宝钗,曾在中国引起轰动效应

(节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有删改)

1.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的有关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箕子去国的故事只是传说周灭殷商之际中国的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等传入朝鲜实际两国文化交流有可能更早也有可能稍晚。

B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主要在音乐上,朝鲜的歌舞音乐传到中国,高句丽乐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朝鲜对中国乐、舞的发展颇有贡献。

C中国与朝鲜两国农作物文化相互影响元朝时棉花从中国移植到高丽后来高丽的棉花与棉布生产迅速发展又在十四世纪末供应给中国的女真人。

D当今中国与朝鲜两国艺术文化仍互相交流如在中国巡演的朝鲜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就是扎根在中国文学名著曹雪芹作品基础之上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论述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如周、战国、秦汉结尾一段说清朝、当今两国文化仍有交流可看出大体是以时间为顺序论述的。

B第二段主要举例论述了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朝鲜朝鲜在文化的许多方面与中国相似甚至于相同完全向中国学习。

C第三段重点论述新罗统一朝鲜后在文化的许多方面模仿、追随中国次要论述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朝鲜及在朝鲜的发展运用。

D第四段先具体阐述朝鲜的摺扇、造船对中国的影响,再采用间接论述中国棉花传入朝鲜和中国诗书画对朝鲜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战国时代近在朝鲜侧旁的燕赵之地多人为避战祸浮海到朝鲜表明早期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大部分人是在被逼迫情况下进行的。

B两国在古代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相同说明两国在文化交流上的互相影响十分广泛而深刻。

C新罗统一朝鲜王号、年号改用汉文向中国派遣唐使、留学生政制、服饰参照唐朝作者的目的是解释朝鲜如何像唐朝一样走向强盛。

D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朝鲜人也注重书法艺术有人在书画、诗文上造诣很高这是中华诗书画文化的魅力和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所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