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6分)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①一块地,永远不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6分)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①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②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春雨潇潇,滋润着田野。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奢华。眼见得麦子抽穗,由绿而黄,然后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味道。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

③庄稼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色彩。麦子在轰隆的机器声里完成了生命。这块地的庄稼也会接茬长,没有间断。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张开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的咒语,立的草睡的草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这些田野里以及田野以外的事物都会听从这咒语的召唤。

④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纽,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

⑤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繁衍;也悸动于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天真,纯洁。

这块地每年的庄稼,如果用经济的眼光去看,价值不会太高。虽然它装点了一块地,但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⑦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价格也因为处在城市内部的地界而急剧飙升。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⑧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原来村庄具有的纯净无瑕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失序和放荡的味道。玉米秸秆成为这块地最后的记忆,此后这里只有丛立的高楼。一切大地拥有的丰富韵味都逐渐消失,只有单调的尘世喧嚣盈耳。没有建筑的地方,是野草的乐园。庄稼依靠人力与野草争锋,庄稼没有败过。没有了庄稼,野草开始肆意扩张。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野草安营扎寨,野蛮地殖民。

⑨这块地最终的归宿,就是一片巨资搭建的楼台。它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的本性就消泯了。

⑩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机。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满各种各样庄稼的地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

1.文中“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的本性就消泯了”,“本性”的含义是什么?(10字内)(2分)

2.文章题为“一块地的怀念”,这块地带给了作者哪些怀念,请分条概括。(4分)

3.试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第6节在文中的作用。(4分)

4.探究文章结尾处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这句话所蕴涵的思想情感。6分)

 

1.丰富性、(可觉察的)活力(2分) 2.①怀念土地上庄稼的生机勃发。②怀念土地上庄稼的丰富色彩。③怀念土地上庄稼收获的场景。④怀念土地带给人的快乐及天真无邪的童年境界。(4分,每点1分) 3.①内容上,点明了这块地不被容许长在城市的原因——土地的经济价值不高。②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前文对土地饱含赞美的描写,过渡到下文对它惨遭蹂躏的描写,引发自己的慨叹及忧虑。(4分,每点2分) 4.①体现自己对“土地”执著的热爱,不会因社会的某些原因而有所改变。②体现作者在城市建设大背景下,对土地命运的无奈与忧虑。③是对当今许多人用经济利益来衡量土地价值的一种否定。(一点2分,两点4分,结合文本2分,共6分。写到两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文中第①段已经明确表达了土地的特性,并且下文连续四个段落都在阐述这些特性,所以它的本性是充满活力,丰富多彩。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题目内涵的能力。文章前半部分2—5段从四个方面表达了对土地的怀念,目的是为下文土地被城市建设所吞没的失落。2-5段每段都在段首或段末用中心句的方式表明了怀念的内容,所以本题所涉范围段落层次清楚,容易提炼和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结构艺术,具体考查的是分析文章过渡段的作用,题干已经把要求回答的角度表述清楚了: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即使不是如此表述,我们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思考。在内容方面,作者已经表明其经济“价值不会太高”;通常分析文章中间段落的结构作用多半就是承上启下(过渡),只是答题时要将承上和启下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把他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创作意图的能力。一般文章本该卒章显志,而本文用“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表达得比较含蓄,但我们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梳理,也可以解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前半部分从多方面表达了对土地的怀念,后半部分这则写城市化对土地的无情占领吞噬,眷恋与无奈之情“通过无人知晓,也不一定有什么价值”得以表露,此外,还暗含着自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城市化吞噬土地的不满的态度是不会因为别人认不认可而改变的。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79题。(9分)

一场雾霾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并已构成名符其实的灾害,与此事实相背离的是,迄今为止,它所受到的关注与其灾害性无疑不相匹配。延续早先对北京PM 25话题的讨论,尽管其严重性一再被强调,舆论的批评,对空气质量的诉求彰显某种刻不容缓的态势,然而,无论从民众日常生活的调整,还是政府的响应,在此期间都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民众生活秩序依旧,尽管有的地方环保部门持续提供最新污染数据,并发布各种健康提醒,然而,是否真正遵从这种提醒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待每一位遭受此次灾害的民众作答。

我们习惯以城市为单位来衡量天气的变化,当天气伴随着灾害时,它的后果势必以个体为作用对象,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遭遇极端天气的民众都成了灾民。北京持续多天的空气重污染给这座城市平添考验,去年年底北京出台《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暂行)》,被视为很大的进步。方案对各政府部门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比如市教委负责在重污染日时组织中小学及幼儿园减少或停止体育课、课间操及户外活动等,市经信委协调落实工业企业污染减排措施。如此细致分工意在发挥不同政府部门的职能优势,为天气恢复提供条件,这些规定的背后显然彰显这样一个事实,即极端天气应对不只是一两个政府部门的责任。

与之相对的,去年多地颁布法规,禁止擅自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行为,其用意显而易见,即要排除不实信息带来社会恐慌,将信息发布的权力纳入政府一元,并重视政府的协调指挥。如果要让民众信任来自政府的信息,并习惯在灾害性天气应对过程求助于政府,这势必要以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和意愿作为支撑。此次雾霾天气对官方的应对体系是一次考验,据媒体报道,在此期间,北京市环保局担当重任,表现出较高的动员能力,其持续提供的天气数据,回应了民间对环境数据的渴求。然而亦有批评指出,多数政府部门在此期间表现迟缓甚至冷漠,尽管迄今为止未造成直接后果,但就整个应对体系而言,无疑是一种缺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波及全国的雾霾天气,不同地区相互影响,大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势,鉴于此,今后的环境保护或应从中得到启示,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的理念,即环境保护应该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因为它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彼此保护。

早先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煤炭污染是北京PM 25的第二大污染源。石化能源造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借用《技术与文明》一书作者芒福德的话说便是,“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今天的中国,发展工业仍是头等重任,在环境保护日趋窘迫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是国情所向,理应成为各方共识。

1.对“迄今为止,它所受到的关注与其灾害性无疑不相匹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舆论夸大雾霾的危害性,使其受关注程度也被夸大。

B.雾霾虽然危害极大,但没有引起民众足够的重视。

C.舆论对极端天气构成的危害没有如实报道。

D.要改变这种雾霾天气,需要民众的配合。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市教委、市经信委在北京持续多天的空气重污染时发挥了主要作用,当然应对极端天气不只是一两个政府部门的责任。

B将信息发布的权力纳入政府一元,是为了排除不实信息带来的影响,这表明政府部门已具备及时应对的能力。

C.雾霾等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危害是全民的,保护环境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因此预防和应对极端天气事在人为。

D.极端天气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尽管迄今为止雾霾在我国还未造成直接影响,但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3.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这句话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3处不得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3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儿子,能在百忙中有幸接受采访,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文中的情境,选出依序最合适填入甲、乙的选项。(3分)

清光四射,天空皎洁,    甲     ,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     乙     ,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梁实秋《雅舍》)

A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地上阴影斑斓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地上浮光跃金

C竹枝戏蝶,小扇扑萤/树下芳草鲜美     D风云开阖,山岳潜形/树下灯焰幢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京剧起源于中国古老戏剧秦腔、徽剧、昆曲及汉剧,历经“徽秦”“徽汉”两次合流,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最终享誉世界。

B.在规格仅次于世锦赛的英国锦标赛上,丁俊晖击败戴维斯,问鼎冠军,成为首位夺冠的英国和爱尔兰之外的选手。

C.日本的孔庙在名称、建筑、祭孔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对孔子的虔诚度以及对儒学乃至中国古代思想的热衷程度却是相通的。

D.两个城镇个体工商业者联名上书市长,反映税费过重使他们濒临关门的情况,引起市长高度重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我只是芸芸众生,但我仍固执地希望我的生命能开出光艳的来,而不愿成为像蚂蚁一般的虫豸。

B.作家观察人物,对外表行动固然要注意,但更重要的是了解人物的内心。要像母亲一样,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体贴入微。

C.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终于迎来了改革,“变脸”后首考如期举行。因为改动较大,众考生措手不及,纷纷铩羽而归

D.与老师相比,他的创作固然是清艳雄奇,而他的译文译诗,也是青出于蓝,不可一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