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学者周濂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学者周濂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

许多人都抱怨世界冷漠,埋怨他人无情,周濂的这句话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清醒者的感慨,面对这样的感慨,你有什么想法?

请以“最重要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作文 最重要的 “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的,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行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呐喊》自序 学者周濂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唤醒自己,是后启蒙时代的呐喊。   鲁迅的时代是启蒙的时代。清醒者虽然寥寥,不过清醒者却用啼血的喉咙去毫无反应的人群中呐喊。惊醒者虽然感受到了苦痛,但毕竟有了打破铁屋的希望。   我们的时代是后启蒙时代。鲁迅辈的呐喊依然在耳边回响。然而时代已然迥异。而今的时代,不是列强兵临城下的屈辱,不是战火纷争的惨烈,不是亡国亡种的深渊,不是封建余孽的甚嚣尘上。这个时代的沉睡者用着同样的睡姿做着不一样的梦魇。   我们的梦魇在于,我们的时代已经得到的满足太多太盛。物质从来都是世界的本质,但是不应该是世界的终极追求。当我们把物质之梦置于祖宗的牌位之上,我们时代的精神屋顶便会坍塌成断壁残垣,而我们将会在这废墟中捡拾到伦理的骨殖、道德的残片、人文的内脏以及哲学的鸡零狗碎儿。   所以,我们不急着去叫醒别人,因为这与自我无益。所以,我们更要自己装着睡着,因为这才可以让物质祖宗的牌位镀上金色的光芒,那些伦理,那些道德,那些人文,那些哲学,将会变成丰盛的祭品。   鲁迅的时代,祥林嫂遭遇过铁桶般冰冷的冷漠,这冷漠的背后是封建思想冰冷的寒气。而我们的时代,当18个鬼魅般的身影像一抹轻烟模糊地飘过,我们无法不在童真的小悦悦面前惭愧得无地自容。小悦悦遭遇路人置若罔闻的冷漠,而这冷漠的背后却是物质的喧嚣和人文的冷冻。   所幸,我们还有陈贤妹。   我们的时代,当小浩博被铁钳般的虎口扼住自己的童真的咽喉,当小浩博带着血印被匆匆掩埋到冷酷的冰雪之下,我们无法不被冰雪的雪白刺痛我们漆黑却茫然的双眼。我们还有理由歌颂这个时代?我们怎能不在2013年的春天里长歌当哭?   所幸,长春市民为小浩博点燃了祈福的烛火。   我们的时代,当兰考民宅的一把火熊熊燃烧的时候,我们无法不被那照彻夜空的明亮逼得无处遁形。兰考大火在重新叩问人性的善与恶。在政府救济与袁厉害的违规收养的天平上,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我们对冷漠的态度?或许,我们正在用公共力量在扼杀人性中还存在的善与真。   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我们不是在装睡;有时,我们不得不睡。   近百年来文化的启蒙强大了民族的力量,却还没有撑起这个民族温情的脊梁。后启蒙时代,我们还是需要一些呐喊,需要一些穿云裂石的声响,需要一些震天撼地的惊梦。   但愿,这惊梦,不是游园。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给材料的命题作文。所以作文的立意必须来自材料,而从材料的组成来看,学者周濂的那句话是材料的核心,我们解读这句话,语意重心在后一分句,即“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因此,立意的参考角度大致如下: (1)一味埋怨他人无济于事,改变需从自己开始。 (2)周濂的这句话是在批判当今大众的犬儒思想,如何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独立地思考。 (3)在我们指责别人的冷漠时,也扪心自问,思考自己。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1)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2)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3)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4)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5)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6)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7)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8)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9)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10)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1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12)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13)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1.文章开篇第①段写到看过的一幅照片以及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作用?(4分)

2.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的理解。(2分)

3.第⑨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4.标题叫做“故乡的沉沦”,联系全文来看,“沉沦”有几重含义?请分条概括。(4分)

5.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或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②。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①亦写作“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②同“燃”。

1.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描写景和人,请就一种手法作具体分析。(3分)

2.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这首词却写出了别样的闺情。请作简要阐释。(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B.思垂空文以自见             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C其成败兴坏之理           考察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卑鄙龌龊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退论书策舒其愤           比去,手阖门

B.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后人哀之不鉴之

C.仆诚已著此书,藏名山     臣不胜犬马怖惧       

D.至激义理者不然           州司临门,急星火 

3.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惨而   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B选文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情辞真切。

C.选文第四段,作者在用“肠一日而百回”描述自己的痛苦之情后,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都不允许这样做。

D.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

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1分)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2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颜色憔悴,            。(《渔父》)

   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社会性的焦虑”的特性。(3分)

和纯粹个人的焦虑不同——那是在任何社会里都免不了的,社会性的焦虑特属于某些社会或时代,它是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结果有时就成为悲剧性的——或者是个人的自戕;或者是向社会和他人的暴力的发泄。所以,探讨一下这种焦虑的成因很有必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