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1)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1)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2)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3)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4)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5)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6)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7)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8)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9)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10)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1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12)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13)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1.文章开篇第①段写到看过的一幅照片以及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作用?(4分)

2.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的理解。(2分)

3.第⑨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4.标题叫做“故乡的沉沦”,联系全文来看,“沉沦”有几重含义?请分条概括。(4分)

5.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或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4分)

 

1.①照应标题,点明“田园风貌被毁坏”的主题。 ②“故乡的沉沦”是统领全文的线索,引出下文的回忆与乡土中国面貌变换的思考。(4分) 2.故乡的土承载着童年的记忆、质朴的怀念、与亲人的血脉相连之情,无法用盐分、色素和实验室的化学方法配制出。(2分) 3.①比喻,把树坑比作枯干的泪眼;拟人,赋予了树坑人的无可奈何的情感。②形象生动表现出树木被砍伐后的惨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风貌被破坏的强烈悲愤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4分) 4.答案:①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在消逝。 ②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③毁容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4分,答出一项得2分,两项得3分,三项得4分) 5.①“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②联系实际谈认识和感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开头的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这是一篇写故乡沉沦的散文,文章开头描写的是农民上楼的情景,这是作者灵感的触发点,也以此作为文章的领起,从结构散文的角度,它首先点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然后具有领起下文,为下文张本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这句话出自写背井离乡的感慨中作者讲述的一个老兵的故事,“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是说故乡的土具有特殊性,无法复制。故乡那“童年的声音”、“炊烟”、“牛羊的哞叫”、亲人的“眼泪”是无法配制的。只有来自故乡的土,才有故乡的味道。这里作者借老兵远离故土不能回乡的悲情故事来表达自己背井离乡的伤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实际就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与上题考查含意是另一考点。解答此题一是分析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二是分析句子在文中结构和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田园风貌被毁坏的惨象和无可奈何,联系上下文,作者对这种农民上楼给故乡带来的伤害的感慨甚至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文章的内容是和标题一致的,所以分析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内容即分析出了标题几重含义。本文标题是“故乡的沉沦”,主体部分就是写故乡在哪几方面沉沦了,文章按先后顺序写了“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背井离乡”的感慨,“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的感慨三个方面。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解释语句的含意,二是分析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联系现实和个人实际对语句加以应用性解读,其中联系实际的答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质量主要体现在这一环节上。此题语句的解释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接下来要分析“灵魂”对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最后是联系现实或文学作品(如《祥林嫂》)谈谈灵魂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意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②。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①亦写作“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②同“燃”。

1.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描写景和人,请就一种手法作具体分析。(3分)

2.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这首词却写出了别样的闺情。请作简要阐释。(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B.思垂空文以自见             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C其成败兴坏之理           考察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卑鄙龌龊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退论书策舒其愤           比去,手阖门

B.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后人哀之不鉴之

C.仆诚已著此书,藏名山     臣不胜犬马怖惧       

D.至激义理者不然           州司临门,急星火 

3.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惨而   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B选文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情辞真切。

C.选文第四段,作者在用“肠一日而百回”描述自己的痛苦之情后,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都不允许这样做。

D.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

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1分)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2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颜色憔悴,            。(《渔父》)

   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社会性的焦虑”的特性。(3分)

和纯粹个人的焦虑不同——那是在任何社会里都免不了的,社会性的焦虑特属于某些社会或时代,它是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结果有时就成为悲剧性的——或者是个人的自戕;或者是向社会和他人的暴力的发泄。所以,探讨一下这种焦虑的成因很有必要。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上下文意思连贯的一项是(3分)

往往其他诗人让我们失望的时候,我们便会想到华兹华斯,                        他会告诫我们,如果人人在未来十年里,一有机会就尽可能仰面朝天地躺在荒野高原上,无所事事,那么全世界的情况就会好很多。              (普利斯特利《论无所事事》)

①你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发现有关这方面最好的叙述

②他活得够长的,足可以把他年轻时的大多数见解收回

③因为他深知无所事事的奥妙,你可以说,没有谁比他做得更好了

④可我认为他绝不会对其中一个想法反悔

⑤他要是仍然在世,肯定会比以往更加热情而经常地宣讲他的信条;他或许还会攻击瑟夫里奇先生来维护我们俩

⑥那就是世间再也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地凝视大自然更能使人心灵净化,更能使人健康了

A.③①⑥⑤②④           B.②④③①⑥⑤

C.③①②④⑥⑤           D.②④⑥⑤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