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
B.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厥:其,他们的。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大概。
2.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有这样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每天每月地割地,以至于灭亡。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如果没有过错,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到你这里来了。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触发感慨。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而祖母刘氏很早就被疾病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端水送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大王来何操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游目骋怀
B.行李之往来
C.黎民不饥不寒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下列对联的内容与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
B.花市千门雪,灯衢万里春。(元宵)
C.月满一轮辉宇宙,花香千里到门庭。(中秋)
D.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重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