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精悍 鲰生 黯然神伤 B.噩梦 廖...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精悍              鲰生           黯然神伤

B.噩梦             廖落          殒身不恤      

C.忸怩            喋血            惨无人道

D.浸渍              横亘         绿草如茵

 

B 【解析】 试题分析: 寥liáo落 廖liào ,姓氏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qiǎn)能       长歌dàng)哭    桀(ào)锋利

Bwèi)临      四处游shuì) jìng)有力

C.刀zǔ)  泪下沾jīnzhà)风云

D.踌chú)  重chuàng)敌军妄自fēi)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生命的问号

田彩虹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会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中毒。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别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颗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或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性格。

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1.下列对文章的评价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对“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内容大胆而又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B.作者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行为、心态,为下文谈人生问题作铺垫。

C.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做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做法。

D.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和常听见的言论,对生命进行探索,使抽象的命题既具体又生动。

E.本文作者告诉人们,面对“生命的问号”,勇于追求,敢于进取,“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才是正确的答案。

2.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请根据四种人对“一颗有毒的树”的态度,分别用四字词语对这四种人进行概括。(6分)

3.作者说,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要“用直觉,在脑海中直接浮现答案”,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试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4.对“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作者的看法怎样?文末作者问“你认为人生像什么”,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想法来回答,并做以解释。 (8)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4)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91.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分析其中“满”字的妙处5分)

2.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做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也,吾忍乎?”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有删改)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文龙卒反               将:率领

B.先生则躬汲               樵:木柴

C.亲身之椑,弗能也         易:改换

D视从孙某,趣易棺         顾:回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

   B.其从孙某书诣郡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C.定附身衾衣,卒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惧其无传也久矣                               图穷匕首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摘自《鸿门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