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1.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上下不通,君臣道        乖:违背

B.蒙国厚恩,虽死不          恨:遗憾

C.中高季辅加增损            就:最终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上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忠直的一组是(   )(3分)

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5分)

2)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5分)

 

1.D 2.B 3.C 4.(1)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2)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再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 【解析】 1. 试题分析:“致仕”的意思是辞官回家。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后句说的是皇帝对孔颖达的赞许和赏赐,陈述的对象是皇帝而不是孔颖达;这是侧面烘托,不是直接表达。C项的前句说的是孔颖达学习勤奋刻苦,表达的是学习过程,不能表现“博学”的结果,属于答非所问的错误。D项的前句有错误。在语境中,陈述的对象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所以此句是断章取义,明显是错误的。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C“奉皇太子命令撰著,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1)“尝”曾经;“造”拜访;“不之礼”宾语前置;“质”提出 。(2)“虽”虽然;“就”前往,到;“所未能”所字结构;“更”再;“资”积蓄、获取。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 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苹果公司的徽标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图案引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联想。有人说,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要咬一口尝尝。有人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有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有人说,原本平凡无奇的苹果图案,有了咬掉一口的创意,就格外引人注意了。有人说,咬第一口只是个开始。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6)

调查

项目

家庭作业情况

睡眠状况

吃早餐情况

体育锻炼情况

2小时以上

2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下

吃早餐

不吃早餐

1小时以上

1小时以下

84%

16%

275%

725%

70%

30%

21%

79%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①          ,③         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你把营长的话修改成一条简洁明确的命令。(不超过40字)(5)

   据说在本世纪初,美国有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电影。 这道命令由传令兵传达给连长,然后连长传达给班长,当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3分)

回到家中,频频刷微博又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必修课

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地铁车厢里,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电纸书或者平板电脑。

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

这种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碎片化”“浅阅读的忧虑。

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

A③②①⑤④⑥ B②③①⑤④⑥  C③①⑤④⑥②  D②③④⑥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